道光以后,京剧在北京正式形成,一时名角如林,史不绝书。其最初的著名演员有“老生三鼎甲”,即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以后又有后老生三鼎甲,他们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它如旦行、生行、丑行都涌现出一批杰出艺人。天津泥人张第一代宗师张明山为余三胜、谭鑫培等出色艺人都塑过泥像。
光绪年间有画师沈容圃把同治、光绪年间极负盛名的艺人13人,按照他们各人在拿手剧目里的扮像,画为戏装写真图,时称“同光十三绝”。他们是:程长庚(饰《群英会》鲁肃,老生)、张胜奎(饰《一捧雪》莫成,老生)、卢胜奎(饰《战北原》或《空城记》诸葛亮,老生)、徐小香(饰《群英会》周瑜,小生)、梅巧玲(饰《雁门关》萧太后,旦)、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武生)、时小福(饰《桑园会》罗敷,青衣)、余紫云(饰《彩楼配》王宝钏,旦)、朱莲芬(饰《玉簪记》陈妙常,旦)、郝兰田(饰《行路训子》康氏,老旦)、刘赶三(饰《探亲家》乡下妈妈,丑)、杨鸣玉(饰昆剧《思志诚》明天亮,丑)、杨月楼(饰《四郎探母》杨延辉,须生)。
尽管这里所叙及的演员不及万一,但也大致反映了当时的京剧舞台奇艳纷呈、众伎竞长的局面。
戏神在明中叶以前不见记载。明万历以后,陆续有戏神庙兴建,尤其是到了清代,全国各地艺人普遍祭祀戏神,不但建有各种神庙,而且每个戏班都供奉一个戏神,流动作场时带着戏神神像走,演出时就把神像供在后台的神龛里。只是,关于戏神的神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由于记载的失详,其线索已经十分模糊。
今天见到的关于戏神最早的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为江西宜黄县1000多位海盐腔艺人所供奉的戏神清源师庙撰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清源神就是二郎神,神主为李冰或者赵昱。一直到李渔的时代,许多戏班供奉的还是二郎神。但是入清以后,二郎神大多被老郎神所取代,其神主各说不一,通常认为是唐明皇,也有说是后唐庄宗、郭郎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苏州织造全德改老郎的神主为翼宿星君,由于全德奉了乾隆皇帝“厘正乐曲之命”,总览当时一方的戏曲审查工作,操纵戏曲的权限很大,所以他对于戏神神主的改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代北京艺人供奉的戏神不称老郎,而呼喜神,其神主不明,或说是唐明皇,或说是耿光、耿梦。由此可见戏神的传说历来是模糊不清的,艺人们只要随便有一个神人作为自己精神上的主人就行了。总的来说,清代各地戏班供奉戏神的情况是:多数地区的声腔剧种供奉老郎神,福建等地则供奉田公元帅,湖南祁剧供奉的戏神又有焦德。另外还有一些戏曲艺人分科供奉的神主,例如武嵕神为武行之神,音神为音声之神等。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