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明清时期的全国各地的皮影戏(3)

2009-08-01 16:1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陕西影戏历史极其悠久,甘肃、青海、四川等省的影戏都是清代从陕西传入的,属于它的支派,以牛皮雕刻为其特征。陕西影戏有十多种腔调,较为普及的

陕西影戏历史极其悠久,甘肃、青海、四川等省的影戏都是清代从陕西传入的,属于它的支派,以牛皮雕刻为其特征。陕西影戏有十多种腔调,较为普及的有五大调:老腔、时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其中最为古老的是东路碗碗腔皮影(老腔、时腔),曾长期在渭北流行。原为“拍板灯影”,乾隆以前演唱类似于说书,至今人们还称其唱者为“说戏的”,其最具特点的一种乐器是一块说书道具——醒木,这就是其名称所自来。由此可以猜测,碗碗腔是由说书直接过渡来的一种影戏。乾隆中叶,渭南举人李桂芳(1748~1810年)会试不中,感时愤世,退而编写碗碗腔影戏剧本,为之创作了保留剧目“十大本”,长期演唱。为配合新剧本的演唱,艺人对碗碗腔音乐进行改革,吸收昆曲的成分,使之一变过去的粗犷单调为柔媚婉转。改革后的碗碗腔被称之为“时腔”,而仍沿袭过去唱法的就称为“老腔”。清末时陕西华县有影戏二三十班,乾县则形成刘子和、杨五、天训子、换印子四大名班。

山西的孝义纸窗影戏可能是在本地从金元一直流传下来的土生影戏,用小唢呐伴奏,奏吹腔。吹腔是清代前期遍及大江上下的一种流行戏曲腔调,孝义纸窗影戏可能受到了它的影响。山西另外一种纱窗影戏则是从陕西传入的碗碗腔影戏。光绪初年,陕西碗碗腔影戏传入山西,在曲沃的一支,受蒲剧、郿鄠等地方戏曲的影响,逐步形成南路碗碗腔;在孝义的一支,受中路梆子和孝义吹腔纸窗影的影响,逐步形成北路碗碗腔。清末民初,孝义有近40个皮影班。

明末清初的川北乡间流行着一种“土灯影”。乾隆初,陕西渭南影戏传入川北。到咸丰年间,川西的民间艺人将传入的川北土灯影和渭南影戏相结合,创作了结构最为复杂的成都皮影,遂至风靡整个四川。四川是皮影戏最为发达的省分之一,另外一个省是湖南,近代曾达到150多个皮影剧团。

影戏音乐和木偶一样,很多都依附于各地的地方戏曲音乐,但也有具备自己独立体系的,北方如滦州影戏的“影调”,陕西影戏的弦板腔、安康弦子腔、碗碗腔、老腔,南方如湖北沔阳,湖南常宁、衡山等地的渔鼓皮影等。也有木偶戏采用影戏音乐的,如陕西大荔、华阴,山西新绛、曲沃等地的木偶同属碗碗腔,乐器中设铜碗和月琴,风格独特,曲调婉转悦耳。后来碗碗腔也被戏曲剧团采用。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