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于魁智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分到中国京剧院工作,他的同学中有2/3已经改行。在中国京剧院,一批老艺术家们在拨乱反正之后,正焕发着艺术青春,于魁智一连三年跑龙套。“戏曲行里有个不成文的论资排辈的行规,我那时的实践机会少。你知道我在学校是各门功课全优的学生,作为一个以唱功为主的演员,三年不上胡琴,不能张嘴,这意味着什么。“别看是跑了三年龙套,天天翻跟头,于魁智却没断了学习。“那三年,我经常登门向老师求教,《乌盆记》、《击鼓骂曹》、《四郎探母》等戏都是那三年学的。”
于魁智的机会出现在1985年,“那时中国京剧院在鞍钢演出,《华容道》中演关公的演员因故无法演出,老艺术家袁世海举荐了在当龙套的我,因为我的老师李世林在我分到中国京剧院后曾跟袁老师提起过我,请他关照。我知道这是机会,虽然我从没学过红生戏,但我还是答应下来了。一共排了四天就演出了,结果是‘小关公轰动了大鞍钢’,从此剧团的人知道有我这一号了。”
从1987年开始,他几乎是隔年就参加一次京剧比赛,而且屡屡得奖。频繁的亮相使于魁智有了一些知名度,同时,他获得了与许多老艺术家同台的机会。“这其实有点借力打力的意思,我演的《打金砖》是给李世济垫场,观众在看李世济老师时也就把我看了。借李世济宣传了我,是个活广告。”
有了风格还没想成派
戏迷之中有种议论于魁智到底是哪一派的,是余(叔岩)派还是李(少春)派,还是杨(宝森)派的,记者也曾就此专门写过文章。“应该说,我从一开始就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没想到成派。我没正式拜师就是因为他们各有特点和专长,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人与人的条件不同,我也一直在探索,在看观众能否接受我的一些改变。而且一个流派的形成要有长时间的舞台实践,长时间地与观众的交流,不断改进才能形成。”
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于魁智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