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这个发源于浙江嵊县一带农村的地方剧种,自1906年正式从说唱走向舞台,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了新”方针的批引下,更加建康地成长起来,至今,它已被誉为“南国之花”,影响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市,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越剧
当人们谈论越剧时,总离不开对其音乐的赞美,这固然由于音乐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何况越剧脱胎于说唱,长期以来形成了歌唱为主的特色与风格,所以更突出了音乐在越剧中的地位。越剧的唱腔曲调抒情优美、清丽婉转,它的伴奏音乐明快流畅、悠扬动听。此外,它之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还由于它长期植根于民间,与劳动人民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愿望和要求的一种手段。越剧是个年轻的剧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化各兄弟剧种之长处,从中国戏曲音乐的海洋中广泛吸取养料,从而在短短的七八年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
那么,越剧音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又有哪些代表性的曲调?
越剧
如果以女子越剧的兴起作分界,那末以前这一时期,可简称为“老调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他分阶段:
(1)[落地唱书]。
距今150多年前,浙东嵊县一带是调腔、徽腔、绍兴“乱弹”的活动地区,并且还到处流行着多种民间的音乐、舞蹈、武术和民歌小调。这些古老的戏曲和民间文艺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爱好关系甚密。当时,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劳动人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常聚在一起,演唱各种民歌小调,既调剂身心以自为娱,也借此民泄对现实生活和险恶世道的不平,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1856年至1860年,内占外乱使地处东南的浙江沿海广大农村破产,加上连年旱涝,农业歉收,百业凋敝,劳动人民生活愈加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青年男子,以唱书为手段,一人或二人在每年秋收后到次年清明这段农闲季节,串村走坊沿门卖唱,换取底廉的报酬补助生计。由于说唱内容丰富多采,曲调又是大家熟悉的,加上这些说书艺人还有遇事随口编唱的能力,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这样,逐渐从沿门卖唱发展到茶馆、庙宇及其他场所,人们称之为“落地唱书”。由于说书既有演唱又有表演,初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雏形,为向舞台剧形式过渡准备了条件。
那时说书的曲调,由于在尾声上总是有“四工合”、“哀哀呀”“呤呤调”这些衬字作帮腔,因此曲调就以[四工唱法]、[哀哀调]、[呤呤吓调]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