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三花一娟”:女子越剧的“四大名旦”

2009-10-21 14:38
来源:数字中国 作者:古韵
“三花一娟”在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被评论界称为女子越剧的“四大名旦”。她们代表了越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三十年代后期,越剧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叫“三花不如一娟”。这种说法虽然不很准确,但也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三花”和“一娟”是当时最有影响、最引人注目的越剧女演员。“三花”,指的是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的是姚水娟。她们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拿手好戏。她们对越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越剧

“三花一娟”在艺术上的成长,经受了许多艰难困苦。她们都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

三十年代初期,在嵊县、新昌一带,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子绍兴文戏”(或称女子的笃班),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翻开当年嵊县的《剡声日报》,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一方面是“女子的笃班”到处受到群众欢迎,每次演出,观者如潮;一方面是官府到处禁戏,捉演员。直到一九三七年,报上仍有县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的笃班”的新闻。然而,女子越剧却象巨石下的幼芽,顶着重压,顽强地生长着。据一九三五年统计,当时只有四十万人口的嵊县,就有二百多个“女子的笃戏”戏班,以此谋生的有近两万人。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罕见的。那时,这些戏班多在农村和浙东、浙北小城镇流动演出,有的戏班偶尔进入上海,也只是在茶楼、旅馆演唱。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还有一部分女演员参加进男班,进行男女混演,如上海的小白玉梅,还有屠杏花等。

从一九三八年起,“女子绍兴文班”戏班接踵涌入上海。这是因为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浙江,乡间很不安定,许多戏班到上海来谋出路;而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也到上海来躲避战乱,这又为越剧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在上海,各戏班的女演员们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又互相竞争,艺术上提高较快。从一九三八年七月起,“女子绍兴文戏”开始称为“女子越剧”,逐渐取代了男班,进入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三花一娟”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成名的。下面,我们对这四位演员分别作一些介绍。

施银花

施银花,过去被誉为女子越剧的“花衫鼻祖”。她于一九一○年生在嵊县施家岙,父亲施海法是个贫苦农民,除做农活外还撑竹筏。一九二三年,王金水委托金荣水到施家岙办第一个女子科班时,曾得到施银花父亲的支持和协助。施银花也被送去学戏。出科后,她一直挑大梁、当台柱,并且最早用“四工调”演唱。她和科班姐妹走遍浙东、浙北、绍兴一带的城乡。不少女孩子看了她的演出,对演戏产生了兴趣。一九三六年底,她应聘参加了袁雪芬、傅全香所在的“四季春班”演出,搭档的小生和二肩旦是她同科班的姐妹屠杏花、马秋霞。她们先在宁波“更生舞台”演出,一九三七年初到上海泥城桥通商旅社演出,直到“八·一三”抗战爆发。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