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三花一娟”:女子越剧的“四大名旦” (2)

2009-10-21 14:38
来源:数字中国 作者:古韵
抗战时期,施银花的艺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九三七年秋,由嵊县人周福铨主持,施银花与屠杏花、马秋霞等在西新桥太原剧场演出。由于有几位第一个女班

抗战时期,施银花的艺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九三七年秋,由嵊县人周福铨主持,施银花与屠杏花、马秋霞等在西新桥太原剧场演出。由于有几位第一个女班出身的演员,就打出了“第一舞台”的旗号。一九三八年春,“第一舞台”又先后在长乐剧场和通商剧场演出。施银花和有“文学小生”之称的屠杏花被誉为“银杏并蒂”。这时期,正是女子越剧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的时期。各越剧场标新立异,竞相演出新戏,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施银花也不甘落后,一九三九年七月,演出了根据曹禺的话剧改编的《雷雨》。施银花演繁漪,屠杏花演周萍。演出受到好评。一九四一年春天,“第一舞台”解体,以施银花为首改组为越光剧团。不久,越光剧团又解散,施银花到同乐剧场,搭档的小生是在上海崭露头角的尹桂芳,二肩旦是竺水招。同年十二月,施银花在老闸大戏院演出。徐玉兰从这时候起由老生改行为小生,和施银花搭档。一九四二年,施银花到宁波演出。以后,新的一代演员起来了,但施银花对越剧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施银花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早期,她更是生气勃勃,善于吸收,富有创造精神。“三花”中,施银花以唱工取胜。她唱的〔四工调〕当时被称为“施腔”,曲调的组织严密而有层次,咬字瓷实,节奏鲜明而流畅,行腔带跳跃性,如波浪起伏,大段唱常一气呵成。她的代表作有《方玉娘哭塔》、《盘夫索夫》、《碧玉簪》、《游庵认母》、《二度梅》、《孟丽君》等。

赵瑞花

赵瑞花和施银花一样,出身于第一个女子科班。她生于一九一二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嵊县孔村人。父亲是撑竹排的,喜爱民间文艺,很会编顺口溜。这对赵瑞花很有影响。赵瑞花学戏后,也善于编唱“赋子”。她的“赋子”丰富多采,与众不同。一九二三年,她入科班学戏,开蒙戏是《双珠凤》中的“腊梅捉荷花”。以后,又学过《赵五娘》、《蛟龙扇》、《双金花》、《三官堂》等。出科后,辗转各地。一九三八年到上海,在通商旅社剧场以“越升舞台”名义和姚月明合作,一九四一年又在同乐剧场和尹桂芳、竺水招合作;接着,在老闸大戏院以“新华剧团”名义与王水花、徐玉兰合作。以后,她还先后与范瑞娟、王明珠、魏素云、商芳臣、徐天红、袁金灿等合作过。一九四二年以来,她主要在绍兴、宁波一带演出。解放时,她到了福建崇安。一九五二年,她回到上海,参加了以老艺人为主组成的振奋越剧团,一九五八年到浙江省艺校教戏,一九七一年退休,现已故去。

在“三花”中,赵瑞花以悲旦闻名。她善演悲剧。拿手戏有《双珠凤》、《赵五娘》、《龙凤锁》、《梁祝哀史》、《六月雪》等。她的演唱嗓音高亢,音色明亮,气力充沛。早年,她用民歌小调丰富了〔四工调〕。有一次在山野中,她听到牧童唱放牛山歌,旋律很高,延长下去,悦耳动听,就记在心中,化到戏里。她武功底子比较扎实,因此能演武戏,演文戏也格外讲究身段、工架。

王杏花

王杏花于一九一七年生在新昌县西门外蟠龙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自幼喜欢唱山歌。她看过施银花、赵瑞花的演出。为了摆脱贫困,一九三○年五月,她到嵊县黄泽镇的“越新舞台”去学戏。师父是教过第一个女班的金荣水。同年七月,开始“串红台”,接着又随班到嵊县西乡和绍兴、余姚、慈溪一带演出。一九三二年下半年,她随班到杭州“大世界”,应聘参加男女合演。次年,王杏花第一次到上海,在永乐茶楼和慈乐楼演出,开始挂头牌。年底,她回到浙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