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春天,她在肖山火神庙参加了“四季春班”的演出,接着又到杭州老百货商场演了一段时间。这时,初出茅庐的袁雪芬看了她的拿手好戏《火烧百花台》、《秦雪梅吊孝》、《叶香盗印》等,并和她同台演出。一九三六年秋天,“四季春班”到上海老闸大戏院演出,王杏花又应聘唱头肩旦,搭档的小生是同科班出身的金香凤。这期间,王杏花和袁雪芬、钱妙花应高亭公司之约,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一九三八年,“四季春班”重到上海大来剧场演出,又聘王杏花唱头肩旦。二肩旦是袁雪芬,小生有竺素娥、马樟花、张桂莲。此外,王杏花还先后与徐玉兰、王文娟同过台。王杏花在上海红极一时。但是,在旧社会,一个女演员到了二十七八岁便“人老珠黄不值钱”,要被老板一脚踢开了。一九四五年,这位一代名伶被迫退出舞台,卖掉服装、首饰,苦度光阴。解放后,王杏花获得新生。她兴奋地演了《白毛女》、《九件衣》。一九五二年,参加了振奋越剧团,后来到上海越剧院学馆当教师,现退休安居在上海。
在“三花”中,王杏花学戏较晚,但艺术上的成就却不低。她在唱做表白方面都有特色。到上海后,她曾请文化人修改唱词和剧本。即使演同一出戏,唱词也与众不同,比较新颖别致、典雅精细。因此,当时被称为“先进名旦”。表演上,她重视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不忸怩作态、装腔作势,表情细腻妥帖,动作稳健老练。王杏花的念白也讲究发音准确、口齿清晰,与唱衔接自然。在唱腔方面,她以韵味胜人,嗓音清脆,运腔委婉深沉。
姚水娟
姚水娟在三十年代后期被称为“越剧皇后”。她于一九一六年中秋节生在嵊县后山的一个佃农家庭。她受施银花的影响,于一九二九年下半年在本村进了“群英舞台”学戏。“群英舞台”是女子越剧的第三个科班。一九三二年,姚水娟满师后,跳出“群英舞台”,作为客师参加王杏花所在的“越新舞台”(以后改为“越升舞台”),在浙东一带演出,挂四牌花旦。在杭州和宁波演出期间,她从京剧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丰富了身段、台步。尤其是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间,她在杭州和绍兴大班同台合演了近两年,从“大班”的表演和唱腔中吸收了不少营养。她在丝弦对唱和独唱方面作了认真的探索,并且在几位文明戏演员的建议下,将在台上即兴发挥的“路头戏”改为有规定情节和唱词单片的“幕表戏”。
一九三八年初,姚水娟来到上海,春节时在通商旅社演出。和她合作的有李艳芳、商芳臣等。夏天,戏班改组为“越吟舞台”,演于老闸大戏院。这时,她请了记者樊迪民为她编戏。这是越剧实行编剧制的开始。樊迪民编的第一个戏是《花木兰》。姚水娟前半场扮演少女花木兰,婉约多姿,清丽妩媚;后半场反串女扮男装的大将,穿靠提枪,气概非凡。这出戏借历史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意愿,在观众中激起了强烈共鸣,连演四十多天,盛况空前。樊迪民编的第二个戏是《范蠡与西施》,通过吴越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故事,寄托抗战情绪。姚水娟在戏里饰西施,表演、唱腔都很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