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水娟在上海的演出,为女子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女子越剧”这个名称,便是剧评家蔡萸英在《戏剧世界》报上评论姚水娟演出时第一次使用的,以后流传开来,沿用到今天。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批剧评家为她编辑出版了《姚水娟专集》,这是介绍越剧演员的第一本专集。
姚水娟在艺术上有锐意进取的精神。“三花不如一娟”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她后来居上、生气勃勃的特点。一九三九年,她与第二个女班出身的魏素云合作,组成水云剧团;以后又与李艳芳、钱秀灵合作,组成越华剧团,先后在“卡德”、“天香”、“皇后”、“龙门”等戏院演出。她戏路广,在舞台艺术上也做了许多革新的尝试。她在时装戏《大家庭》中用了布景,并且用“话剧化”、“电影化”来号召观众。在时装戏《蒋老五》中,她在观众座位中出现,由台下走到台上,别出心裁。这出戏连演了六十三场,震动了评论界。古装戏,她演了《冯小青》、《青衫湿》、《西厢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特别是《泪洒相思地》,连演八十四场,创造了越剧上座最高纪录。
姚水娟以做工和表演而闻名。她演大家闺秀,雍容华贵,落落大方;饰小家碧玉,活泼天真,玲珑可爱;演刀马旦,身段工架,稳重爽快;演苦戏,泪珠滚滚;演泼辣旦,尤有独到之处。她的唱,嗓音柔美而有内劲,悦耳动听。
姚水娟成名后,受到当时社会上一些落后势力的包围。从一九四二年以后,她一度处于艺术上的停顿状态。一九四六年,她退出了舞台。解放后,她在艺术上获得了新生,参加了浙江省越剧团,并积极参加了男女合演越剧的排演。一九五四年,华东戏曲会演时,她演《庵堂认母》中的王志贞,荣获演员一等奖。一九六一年,她在影片《碧玉簪》中饰李夫人。一九七七年元旦,因心脏病复发不幸去世。
“三花一娟”在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被评论界称为女子越剧的“四大名旦”。她们代表了越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与她们同时期的著名演员,还有演小生的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演旦角的王明珠、支兰芳、叶彩金,演老生的姚月明、袁水娟等。越剧的发展,是这些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她们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了越剧之花。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