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艺术上最成熟、影响最深远的剧种之一。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在接见一个昆山的百岁老人周寿谊时就问他:“听说昆山腔很不错,你也会唱吗?”昆山腔就是原始的昆剧,如果从元末(14世纪中叶)算起,昆剧的历史有六百多年了。但是在头两百年,昆剧影响不大,还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地方戏。到了16世纪中叶的嘉靖时期,出了个太仓人魏良辅,把自己关在楼上十年,带着一些伙伴和弟子,还有女婿,对昆腔音乐细细琢磨,革新创造,推陈出新一番,比原先大为优美动听,被称为“水磨腔”,很快在艺术竞争中占先,传播四方,距现在也有四百余年了。世界各国的戏剧品类历时五六百年还有原状可寻的,大约只有昆剧和日本的能乐。
昆曲
昆剧几百年历程,随着时代变化,自然有盛有衰。盛时宫廷里巷、首都边区,到处都有昆剧艺人足迹。明代后期昆剧即已进宫。康熙乾隆多次南巡,每到苏州都要看昆剧,还选演员带回北京。许多贵族高官分到各地,大都要带家庭戏班去,甘肃、云南、广东等地都有昆班演唱。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官僚犯法,充军宁古塔(黑龙江境内),竟也会带几个演员去。可见昆剧迷人之深。
宫廷、官府、士大夫迷恋昆剧,市民老百姓同样热爱。清初传奇作家袁于令夜间坐轿回家,过一大户门口,听见里面在唱《霸王夜宴》,一个抬轿子的摇头说,这么好的月夜,为什么不唱“绣户传娇语”,却唱什么霸王!“绣户传娇语”正是袁于令名作《西楼记》的唱词。袁于令高兴得几乎从轿子上掉下来。
昆剧发展到乾嘉之后,日益走向雕琢词藻的死胡同,脱离群众,开始衰落。然而无论如何衰落,始终老而不朽,衰而不亡。即使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凄惨得一个专业剧团都没有了,也总有一些民间力量,一些铁杆发烧友为昆剧输液输血,保护着若干艺术力量,等待时机再生。像吴梅、俞平伯、赵景深等教授都是昆剧的护法神。
昆剧生命力为什么这么强?
两个主要原因:(一)昆剧有着极为深厚的传奇文学基础;(二)昆剧有着成熟的优美典押的舞台艺术(主要是表演和音乐)体系。
昆剧从一开始就是以演元明间的优秀南戏、传奇起家。先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等,待到魏良辅革新昆腔之后,许多著名作家,从写《浣纱记》的梁辰鱼、写《玉簪记》的高濂等起,更都是按照昆剧的路数写作传奇。昆剧得到丰富的文学营养。优秀的传奇名著,大都具有曲折的情节,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或朴实的诗句语言。这里举几个简单的例证。
比如,《琵琶记》写赵五娘的悲苦遭遇,写她把米饭给公婆吃,自己背地里吃糠时唱的[孝顺歌],把进京赶考的丈夫比作米,自己比作糠,“糠和米,本是相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多么准确又朴素动人的比喻。陈毅元帅少时看过《琵琶记》,后来说:赵五娘“悲苦动人之处,迄今恍惚犹在心目。……真使我领略悲剧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