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传奇与典雅 昆曲的故事(3)

2009-11-03 15:22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厚生
这样的剧作,这样的音乐,这样的表演,怎么能不把昆剧推上繁盛之境,怎么能不代代相传,流播广远。 昆剧从清代后期开始的衰落,外因是社会动乱,

这样的剧作,这样的音乐,这样的表演,怎么能不把昆剧推上繁盛之境,怎么能不代代相传,流播广远。

昆剧从清代后期开始的衰落,外因是社会动乱,竞争激烈,内因则是艺术走向凝固保守,没有继续推陈出新。这种衰颓情势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有了转机。人们都知道,1956年《十五贯》的轰动演出,被称作“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但今天回顾,《十五贯》的作用是给昆剧喝了一碗续命汤,真正起根本作用的,是一茬接一茬的人才培养。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昆剧已经岌岌可危之时,苏州和上海的有识之士穆藕初等倡办了苏州昆剧传习所,在俞粟庐、俞振飞父子支持下,培养了几十个“传”字辈演员。可以说,此后40年,南方昆剧的局面基本上就是靠这批力量苦苦支撑的。没有周传瑛、王传淞等,就很难设想《十五贯》能有如此光彩的演出。

昆曲

建国初期,国家高度重视挽救昆剧,华东戏曲研究院在1954年举办了昆剧训练班,不久就改为上海戏曲学校昆班,昆剧大师俞振飞担任了校长,而昆班的老师大都是传字辈,沈传芷、朱传茗、郑传鉴……北京、江苏、浙江、湖南等地也都陆续组团办学。这一时期培养的演员,例如张继青、蔡正仁、汪世瑜、李淑君等等,可以举出不少于50个响亮的名字,像一颗颗闪亮的新星闪耀在昆剧的苍穹。然而好景不长,“文革”旋风一起,所有专业和业余的昆剧全部被压碎,所有演员都被迫改行,昆剧沉入了她几百年中最黑暗的深渊。但是昆剧的魅力使得所有的昆剧人“人还在,心不死”,一旦阴云扫尽,他们从各个角落钻出来,又聚在昆剧大旗之下迎接新的黎明。但是这一代人耽误了最好的十年艺术青春,昆剧又面临危境。于是他们脱衣换鞋,重入练功房,弯腰踢腿,再上舞台。一二年间各地又都办起了新的培训班,很多中年一代像上海的张洵澎、王芝泉等不仅自己演出,又都成了老师。他们教出来的接班人现在也都冒出了地平线,扬鞭跃马向我们奔来了。

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故事是,1984年俞振飞代表许多中年昆剧家出面上书党中央,汇报昆剧界情况,要求重点保护国之瑰宝的昆剧。俞老谨慎,在信后签名还附写了一句:“因患白内障,写小字有困难,故嘱学生岳美缇代书,敬希鉴谅。”信送上去后很快就得到胡耀邦同志亲笔批示,昆剧界兴奋得如同沸水。

没有多久,文化部就正式建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责任编辑:蝶澈)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