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梨园奇才李宝櫆

2010-01-16 16:40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张玉
京剧名家李宝櫆先生,无论京、津、沪、宁,还是东北一带,都知道他是位梨园界多才多艺的奇才。

青年时代的李宝櫆

京剧名家李宝櫆先生,无论京、津、沪、宁,还是东北一带,都知道他是位梨园界多才多艺的奇才。在他而立之年,北京《立言报》撰文道:“李宝櫆夙以聪明著称,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故得有‘万能博士’之美誉。他在台上台下都是一个罕见的人才。为人尤其热心,磊落不羁,舞台经验宏富,更具有研究性,别人不明白的事,经过他一番思索便能解释清楚……”《中国京剧史》《上海京剧志》的人物专栏里都有李宝櫆的单独条目。

登台献艺是多面手

古都北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涌现出不少身怀绝技的梨园弟子。宝櫆的祖父寿山、父亲菊笙均为京城一代名伶。家学渊博,耳濡目染,在宝櫆咿呀学语时,心田就播下了京剧艺术的种子。而这种子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持久、旺盛、喜人……

一个稚气未脱刚满9岁的孩子,便跟随父母到吉林、哈尔滨、黑龙江等地演出娃娃生和小丑,竟能脱颖而出,深为观众喜爱,被称为“九岁红”。

有一次,到蒙古库伦演出,途经满洲里,当地剧团请他们唱一出,李父因旅途劳累未能登台。母亲徐淑贤就和宝櫆同演了出《十八扯》。母亲饰演妹妹孔凤英,宝櫆扮哥哥孔怀。他的面部和脑后都画脸,一出台前后亮相,就引起了全场轰动。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当地剧团送给他们几百斤的大肥猪和几十斤大面包,以作酬谢。

京剧科班里有句口头禅,“要问够不够,先学三十六”,就是说进了科班,练功受训,吃尽辛苦,由师傅口传心记学会了三十六出戏,再练两年扎实基本功,才能正式搭班唱戏。李宝櫆幼承家学,功底深厚,并未因会了“三十六”而满足。他勤奋苦学,又不耻下问。在艺无止境的坎坷历程中,不停地探索进取,日积月累,他所会的戏不知有多少个“三十六”了。

李宝櫆腹笥渊博,“昆乱不挡”。他虽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脸、丑角等均能,尤擅老旦,戏里需要他演什么角色,他就扮什么角色。他与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老生马、杨、谭、奚以及金少山、小翠花、李玉茹、童芷苓、言慧珠等都合演过,与高盛麟、裘盛戎、李少春等更是老搭档了。

1933年8月一个晚上,李宝櫆乘着包车从北京的东长安街向西城急驰,原来戏剧家王泊生在东长安街的吉祥大戏院演出新编历史剧《大屠宫》,王泊生饰汉献帝,请李宝櫆扮吉平。这天,正赶上尚小云在西城哈尔滨戏院演出《奇双会》,特邀李宝櫆扮李奇。两边都无法回绝,他只好在吉祥大戏院演完了吉平,再赶到哈尔滨戏院上演李奇。他在乘车途中手脚麻利地乔装打扮,做到两不误。

为什么好多名演员对李宝櫆如此厚爱,非他不可呢?因为不管什么演出,只要有他在就稳成功。例如李少春在东北演出《两将军》忽觉身体不适,欲借中场改装之际稍事休息,场上李宝櫆饰刘备仅有几句唱,后台暗示他“马后”(即拖长些时间),他便现编了一段“二六”,可饰演马超的李少春仍不能上场,他又即兴编了段“垛板”,才算救了场。类似这种“救场如救火”的举动,在宝櫆来说是不胜枚举的。

因此梨园同仁对他宠爱有加,尊称他为智多星、戏博士、活戏典等,他是京剧界十九世纪以来的“能”派演员。

编排剧目是能手

解放后的几度政治风云变幻,不仅给人们也给艺术权威李宝櫆带来了诸多困惑和灾难。1958年反右期间,他被发配到安徽临淮岗。后由梅兰芳夫人出面,国家文化部行文,组织上派我带着文件三上安徽临淮岗农场商调,1962年秋才调来南通专区京剧团,和夫人沈郦明一起重操旧业当演员。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