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灯戏是几百年前流行于恩施自治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地方俗称“唱灯(儿)”。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广大农村,依其属地不同,而有“恩施灯戏”“利川灯戏”“宣恩灯戏”等不同称谓。其中,特别是恩施市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戏班班底规模和活动范围较大,演出时间长达一百多年,1955年,由廖南山(已故民间艺术大师)等民间艺人代表恩施参加湖北省业余文艺汇演,演出的《雪山放羊》剧获得高度评价和嘉奖,经省戏曲界鉴定,被定为“恩施灯戏”,其《雪山放羊》成为当时灯戏的代表剧目,故以后包括流行恩施州境内的“利川灯戏”“宣恩灯戏”等统称为“恩施灯戏”。
一、艺术形成
恩施灯戏的艺术形成不十分复杂,甚至还带有比较原始的表演成分,主要表现在声腔(含音乐伴奏)、行当道具和服装、道具、化妆等各方面的构成上,声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类组成,其曲调清新活泼,多带衬词、衬句,乡土气息极浓。
“恩施灯戏”在恩施本土落地生根后,其演唱的语言也自然多使用逐渐文学化的恩施方言。唱词一般为七言对偶式,句式为二二三,也有十字句,角色行当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没有净和末,但在极少戏里有近似末的老生。其服装化妆和道具极其简单,没有舞台装置和布景。
二、表现内容
恩施灯戏主要以劳动人民为反映对象,同样也是劳动人民生活为其主要的反映内容,其一是反映或表现年节习俗与民间喜庆内容的剧目。其二是直接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其表现内容的戏,剧目内容健康积极可取。
三、特点
恩施灯戏之所以博得群众喜欢,有广泛的基础,在于它有着其它姊妹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明显不足的一些艺术特点,即它的平民性、娱乐性、灵活性和观赏性。因此,才能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始终与它的受众长相厮守,相濡以沫,植根于广大百姓之中而不凋。
四、恩施灯戏——白杨前景
正因以上特色所定,“灯戏”广为人民所喜爱。有着土、苗、汉等族杂居,传承着悠久的土苗文化大乡的白杨,除《雪山放羊》等代表剧目外,创作并表演出《双拜寿》《吴豆拜年》《落店招亲》《大说媒》《小说媒》等数十部灯戏剧目,多次参加州市演出获得好评。从此“灯戏”这一地方戏曲登上了民间艺术的殿堂,并在恩施民间广为流传,不论男女老少,常在田间地头,饭后茶余哼上几句,自娱自乐,故而白杨坪乡命名恩施“灯戏”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