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几百年前流行于恩施的“恩施灯戏”

2010-04-06 14:44
来源:白杨坪乡人民政府信息网 作者:清远
恩施灯戏是几百年前流行于恩施自治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地方俗称“唱灯(儿)”。

几百年前流行于恩施的“恩施灯戏”

 
恩施灯戏是几百年前流行于恩施自治州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地方俗称“唱灯(儿)”。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广大农村,依其属地不同,而有“恩施灯戏”“利川灯戏”“宣恩灯戏”等不同称谓。其中,特别是恩施市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戏班班底规模和活动范围较大,演出时间长达一百多年,1955年,由廖南山(已故民间艺术大师)等民间艺人代表恩施参加湖北省业余文艺汇演,演出的《雪山放羊》剧获得高度评价和嘉奖,经省戏曲界鉴定,被定为“恩施灯戏”,其《雪山放羊》成为当时灯戏的代表剧目,故以后包括流行恩施州境内的“利川灯戏”“宣恩灯戏”等统称为“恩施灯戏”。
 
一、艺术形成
 
恩施灯戏的艺术形成不十分复杂,甚至还带有比较原始的表演成分,主要表现在声腔(含音乐伴奏)、行当道具和服装、道具、化妆等各方面的构成上,声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类组成,其曲调清新活泼,多带衬词、衬句,乡土气息极浓。
 
“恩施灯戏”在恩施本土落地生根后,其演唱的语言也自然多使用逐渐文学化的恩施方言。唱词一般为七言对偶式,句式为二二三,也有十字句,角色行当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没有净和末,但在极少戏里有近似末的老生。其服装化妆和道具极其简单,没有舞台装置和布景。
 
二、表现内容
 
恩施灯戏主要以劳动人民为反映对象,同样也是劳动人民生活为其主要的反映内容,其一是反映或表现年节习俗与民间喜庆内容的剧目。其二是直接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其表现内容的戏,剧目内容健康积极可取。
 
三、特点
 
恩施灯戏之所以博得群众喜欢,有广泛的基础,在于它有着其它姊妹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明显不足的一些艺术特点,即它的平民性、娱乐性、灵活性和观赏性。因此,才能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始终与它的受众长相厮守,相濡以沫,植根于广大百姓之中而不凋。
 
四、恩施灯戏——白杨前景
 
正因以上特色所定,“灯戏”广为人民所喜爱。有着土、苗、汉等族杂居,传承着悠久的土苗文化大乡的白杨,除《雪山放羊》等代表剧目外,创作并表演出《双拜寿》《吴豆拜年》《落店招亲》《大说媒》《小说媒》等数十部灯戏剧目,多次参加州市演出获得好评。从此“灯戏”这一地方戏曲登上了民间艺术的殿堂,并在恩施民间广为流传,不论男女老少,常在田间地头,饭后茶余哼上几句,自娱自乐,故而白杨坪乡命名恩施“灯戏”之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