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皮影戏(2)
2010-04-22 11:14
《武林旧事》卷六,复有如下之记载曰:诸色技艺人,计有影戏贾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池显、陈
《武林旧事》卷六,复有如下之记载曰:“诸色技艺人,计有影戏贾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池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裕、蔡谘、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
这一份名单,记述尤为祥尽,其中王升、王润卿之名,亦见之于《梦梁录》。王润卿与王闰卿,想来当是同一人。弄影戏而有“女流”主持,岂不就是前辈女明星?根据以上的种种记述,可以窥知南宋时期的影戏班子,其阵容已相当庞大,并且在戏剧圈子里占据着“正统”的地位,是极受一班人重视与欢迎的。
宋代以降,影戏之流行并未见减色,从下列的数则记载中,可略窥一斑: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载:“每看影戏唱词,私记其宫殿龙凤之语……盖记南宋假皇侄之故事,其情节盖依据宋人杂记也。”
吴騫《拜经楼诗话》载:“影戏或谓仿汉武时立夫人事,吾州(按:指海宁)长安镇多此戏。查《古盐官曲》有:“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盖影中人物皆绘革为之,且熏以辟也。”
富敦礼《燕京岁时记》载:“影戏借灯取影,情节哀怨异常,老妪听之,多能泪下。”
观此可知,影戏在明、清两代,仍保留着南宋时期的余韵。甚至流行的地点,已愈益扩展。富敦礼在《燕京岁时记》中又曾叙述:京师的影戏,当时有“龙虎影”与“滦州影”两派。流行于陕西、河南、甘肃而传至京师的,称为“老虎影”,是西城派。流行于北京以东而传至京师的,称为“滦州影”,则是东城派。
广东的潮州,是“皮影戏”特别发达的一个区域。
清人笔记之述及潮州影戏者,有如下数则:
汪鼎《两韭庵笔记》载:“潮郡之纸影亦佳,眉目毕现……潮郡城厢纸影戏,歌唱彻底晓,听达遐迩。”
李勋《说映》卷十三载:“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匿于纸窗内,以箸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说者谓此惟潮郡有之,其实非也。”
陈坤《岭南杂事诗钞》卷五载:“怡情不觉五更寒,莫听钟鸣必尽欢。太息浮生原若戏,那堪戏在影中观。(注:潮人最高尚影戏,以牛皮制为人物,结台方丈,以纸障其前隅,置灯于后,将皮影人物弄影于纸观之。价廉工省,而人多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严禁之,嚣风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