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收藏 >

书画鉴别的技巧依据

2009-09-10 10:0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书画鉴别的依据主要1、知真识伪,2、知假识伪。不仅仅要知道书画,书画家的细节,更要了解伪画是如何做成的

(刘海戏蟾)

依据一:知真识伪

书画中的真迹精品,笔墨线条一定自然流畅且富于变化,章法结构一定出奇合理且意境深远,内容要饱满,题款要鲜明,印章要清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是最真实、最可靠的,是书画辨伪的最重要依据。

由于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文化状况、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水平、重大历史事件等的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印记。这种历史背景和印记决定了同时代艺术品创作的总体框架,也反映了当时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是明显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种标识。历史上的“歌舞升平”与“金戈铁马”;“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是截然不同的。纸、绢等书画重要载体中同样储存着大量时代气息,也是断代依据之一。中国古代,丝织物在书画上的运用要比纸早,目前能见到最早的书画作品就是汉代帛画。据有关记载,唐以前有生绢的使用,唐时开始用熟绢,是用热水将绢制成半熟,加粉捶打而成。后代的熟绢,则像造纸一样,用加胶加矾的办法制成。宋代的绢本特点是横竖均为单丝,横丝比竖丝略宽,元代绢丝更细更稀,明代横竖粗细均匀,经纬较密实,到了清代,横竖都变为双丝。绢幅尺寸大小也有随朝代不同的演变过程。绫的出现较绢晚,宋代已有,明代至清初是绫本使用的高峰期,雍正朝以后则很少见了。中国是纸的故乡,唐以前为麻纸,唐时出现树皮纸,韩滉《五牛图》用的就是这种皮纸。北宋开始有竹纸。宋元用麻丝纸为多,宣纸少见。“宣德笺”纸的出现不早于宣德皇帝,云笺和金笺明中期以后开始盛行。蜡笺则盛行于乾隆中期至道光年间。近现代纸也是一样,建国初、文革中和当前所制出的纸也是有区别的。书画装裱形制也有明显时代特征,元代多册页和手卷,中堂、对联、折扇起源明中期。其他如印章、题跋等等也都可以帮助断代。印章在书画上的使用有清晰的脉络。宋以前,在书画作品上题款,钤印都很少,宋代开始用印时是水印印泥,至今观察多已暗淡不清。后来出现蜜印,但仍不持久亮丽。油印是在明代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些品牌印泥还有自己的特点,可帮助鉴别。书画作品中的上款最早出现在元代,但信帖则要早许多。元、明、清各年代上款的书写形式和称呼也不相同,而题跋的大量出现是在元明以后,题跋的内容和题跋者的身份对辨别书画真伪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所谓“流传有序”往往就是从题跋、收藏印鉴和某些著录(如《石渠宝笈》、《江村消夏记》等等)而得来的。

而个人风格则突出表现在作品的笔性和墨法上。清人吴熙载在《书概》中说得很深刻:“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说:“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观之,高下存焉矣。”书画家由于出身、经历、学识、修养不同,在书画技艺方面师从和所下功夫不同;也由于执笔、运笔方法不同,即使同一题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趣、意境都会有很大差异。就用笔来说,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等;笔势上方圆、疾缓、刚柔、健媚等等,每人各擅其长。对于墨彩,深浅、浓淡、干湿、枯润也各有所好。甚至有些书画家专用某种墨色,如李可染画山水就喜用乾隆御制墨,以追求黑中透紫、紫中闪亮的特殊效果。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独特的个性是通过独特的笔墨、章法表现出来的,别人无论如何临仿,要完全一致很难,子女高徒概莫能外。有许多书画伪品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就是个人风格难以复制的例证。当然,要完全掌握一位书画家的个人风格也确非易事,因为个人风格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而且有一定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和丰富的。每位书画家的早年、中年、晚年笔性、墨法、作品意境、思想感情都会有所变化,就连署款也会前后不同。齐白石的山水创作主要在早期,传世数量很少,其工笔草虫只作于40—60岁之间,晚年绝大部分是大写意花鸟。这些复杂的情况告诉我们,掌握书画家个人风格,必须了解全过程。关键在于对书画家个人风格的熟知程度,就如我们的亲人和交往的一些朋友,由容貌身材至脾气秉性、到特殊喜好、到思想情感,了解得越深刻,把握就越大,直至有些人能闻其声而知之,见其影而知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