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相声前辈“万人迷”笑谈学唱经

2009-04-17 13:2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相声前辈万人迷说学逗唱都拿得起来。不仅擅长《打砂锅》、《五红图》、《哭当票》、《老老年》、《打灯谜》、《八不咧》等说逗节目,也常使“杂柳”的活。

相声前辈万人迷说学逗唱都拿得起来。不仅擅长《打砂锅》、《五红图》、《哭当票》、《老老年》、《打灯谜》、《八不咧》等说逗节目,也常使“杂柳”的活。像《杂学唱》、《渭水河》、《学梆子》等,当初都是张麻子逗,李捧。张早逝后李就改为逗哏了。李先生嗓脆,底气足,共鸣音也好,加上听多见广,学什么像什么。既有夸张、又可节抑、维妙维肖、恰到好处。一九二三年,张寿臣先生曾给他捧过这类节目。他对张说过:“咱们是学唱,得用说铺开了,这跟唱戏不一样,唱戏是穿上戏装扮演一个角儿,咱们是素身学好几个角儿,又没有乐器伴奏,就那么干唱,还得让人家听着美,这是挺不容易的。”这些话对年轻的张寿臣很有启发,他曾问过李先生:“人家干嘛要听咱干唱呢?”李先生笑着说:“咱要真学好了,越是爱听戏的还是越爱听咱。为什么呢?头一条是咱们连批带讲,第二条是咱有包袱,醒脾,第三条就看你的条件、功夫了,要真学好了,这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干唱一样悦耳动听。”李先生当时爱学谭鑫培、元元红、刘宝全,他认为要摹仿的演员和剧目一定得是听众所熟悉、喜爱的?你所学的人家没有印象,那就响不了!学观众熟悉的演员或唱段看起来对抖响包袱是个有利条件,但真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些演员的唱段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你学的得比一般群众传唱的要像得多才行,否则那就会不好收场。用李先生的话说:“要让人家越听越咧嘴,不但贬低自己,也贬低了所学的角儿。”

要想学得像,就得下私功,李先生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为了使好“杂柳儿”,有三熟:第一是熟悉演员。你要学谁,就得熟悉对方的生活经历,艺术师承和发展,以及个性、喜好等。第二是熟悉对方的艺术特点。他在唱腔、身段上有哪些特别的,你都得知道。第三是熟悉戏。对你要学的戏是那朝哪代的事,人物的姓名、身分等也得熟悉。这些方面都闹清楚了再学,就会少走弯路。

李先生学唱也是正的拢人,歪的招笑。他所学的唱跟使的包袱是一码事,不节外生枝。有时学唱戏中的缺点,但不指出是谁,他学荒腔走板每次都有包袱,原因是有正的,刚一张口很好,没两句,走板了,这就可笑,上来就怪声怪调倒不可笑了。李先生使《忘词》最好,张寿臣给他捧过多少次,起初常忍俊不禁地笑出来。他说有一位唱老生的,因为精神不集中,演《坐宫》时在台上忘词了!引子,念白都挺好,一到“思想起来,好不伤感人也!”胡琴一响,鼓板一催,该张嘴了,嘿!就这时候词忘了,又不得不唱啊,就这样有味儿没字的唱了三句,也就是那段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惨然……”这点万人迷学起来堪称一绝,人家掌握的腔调、板眼和调门都很准,可就是没字儿,这样不但可笑,也合乎情理,因为学的是个很有经验的演员嘛!再配合上“相”皱眉,惚?鼻子翅,表示内心的焦急,同时,瞪大了眼睛,晃悠着身子,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特别是由于没字儿,嘴里就跟嚼什么东西一样,看着是真滑稽。这时候捧哏的还不能搭话,那样会挡包袱,必须一边听一边摇头,等他把第三句唱完,张再问:“唱的什么词儿?”李先生立时换成自己的面目、语调:“我也不知道!”然后,头一晃,下巴一翘,再加上瞠目、张嘴的神气,立时就是个响堂的包袱。

《忘词》的底是说唱老生的要是忘了词就说“杉篙”,青衣忘了词就说“嘀咕”,他学起来韵味十足,然后加上台步、身段也是满漂亮,试想学一个青衣出场,身段挺帅,嘴里老“嘀咕、嘀咕”的,够多么失调!老生一道白,每一句都见包袱:“姓杉名篙字杉篙,杉篙驾前为臣,今有杉篙攻打杉篙……众杉篙!杉篙去者!”李先生说一句,停一下,为的是不被观众的笑声淹没,可他也不闲着,不是投袖,就是捋髯,到“杉篙去者!”一个武将的亮相,又是满堂彩。这是《忘词》。还有因化装时穿戴错了而临时改词的《青石山》、《文昭关》,李先生使得也很好,各有各的垫话,各有各的意思,互不雷同,这是老前辈艺术上讲究的地方。

李先生使《学梆子》也有高的,如学《碰碑》是歪哏,可垫得巧妙,不直接说学山西梆子,先说这梆子分陕西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山前梆子、山后梆子……捧哏的问:“噢,还有山后梆子?您学两句?”这样,唱山西梆子的也不会挑眼。他不但学得像,小包袱使得也俏,先垫上:“您听吧,唱词儿里尽废话。”然后张口唱;他是唱一句翻一句:

甲:你听“李陵碑本是石头的。”多新鲜哪,有豆腐做碑的吗?“我不碰它它不依。”

乙:碑还不依?

甲:它拽你去了!“咬定牙关将它碰!”(加身段,前扑,搂髯,甩头,旋即撤回)

乙:那就碰吧!

甲:“且慢!”

乙:怎么啦?

甲:“又怕碰破我的脑瓜皮!”合着压根儿没想死!

乙:那就别碰了!

张给他捧这一节目时曾提过:“您的话给我翻怎么样?”李却认为:“这是夹塞,到你那儿就凉了!再说,我唱这词也知道它不合理,还是自己唱完一刨可笑,对观众也显著亲切。”李先生对业务的钻劲儿,从上述例子中可见一斑。有些活如《大审》、《交租子》、《梦中婚》等,是从人家那儿响的。主要是张德泉先生的创作,他有文化,看的书多,肯动脑子,有些包袱可是李先生研究的,如《大审》里那些顺话音的包袱就是他想的。明着说找堂会,其实是抓差办案,这个节目李先生捧逗都有功夫。以后又经过一些同志的加工创造,现在成为传统相声中较好的节目。

(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