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家庭中相声演员最多者:常派相声

2010-05-13 10:42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作者:王誉
常氏相声由常连安先生肇始,后承续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第三代则有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如今第四代的常亮、杨凯等亦开始崭露头角。

 
常氏相声由常连安先生肇始,后承续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第三代则有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如今第四代的常亮、杨凯等亦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如果评选一个家庭中相声演员最多者,常氏当仁不让,独占鳌头。
 
常连安:(1898—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常安。八岁曾赴东北习学京剧,唱黑头,兼演花脸、老生,艺名小鑫奎。十四岁进富连成科班,与马连良、于连泉等同科,后因“倒仓”回京。十九岁学古彩戏法,曾在张家口卖艺。1923年回到天津,在明地上表演相声。1933年被张寿臣代收师弟,正式改行。小蘑菇出师后,子逗父捧。在1935年由赵佩茹为其子捧哏后,他转而为二子宝霖捧哏。1940年在西单商场创办启明茶社“相声大会”。1951年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1966年9月逝世。他擅演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其表演叙事缜密,语言生动,捧哏沉稳严实,声调雅静。代表作有《山东斗法》、《山中奇兽》、《黄半仙》、《大师兄闹衙门》、《追车》、《文昭关》等。
 
常连安先生的单口相声表演有其独到之处,个人认为《山东斗法》和《黄半仙》均属力作,但本文并非探究其表演风格,故无法细谈,容以后有机会再详述吧。个人认为,常连安先生之所以在相声史上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明茶社”的创立。“启明茶社”创立于1940年,怹出任后台经理(前台经理侯宝宸)。每日下午2时至晚11时演出,每到纪念日,还特演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此外,还排演过《法门寺》、《连环套》等滑稽剧目,1948年停办。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相声名家,解放后均成为京津两地各曲艺团或相声队的骨干。有人将其称为“相声界的高等学府”,绝非溢美之辞;确实,它为此后相声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时,常连安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值得一提。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等均曾得到怹的言传身教,并且在他们初登舞台时,均由父亲为之捧哏,充分起到了 “掌舵”的作用。像现在留下来的老唱片《学四省》、《富贵图》、《大上寿》、《卖估衣》、《闹公堂》、《书迷闹洞房》、《女招待》以及多人相声《小孩语》、《报菜名》、《打面缸》等都是例证。至于常连安先生的慧眼独具,更是有目共睹。怹为其子常宝堃和常宝霆物色的两位捧哏演员——赵佩茹和白全福都是一代名家,尽管众说纷纭,但这两对搭档确实已成为相声界的经典组合。

 
常宝堃:(1922—1951)生于张家口。艺名“小蘑菇”。五岁起随父亲学相声,七岁到天津演出。1930年拜师张寿臣,技艺大进。在天津首演于北大关海风茶社,由其父捧哏,后在聚英、小广寒等戏院演出。十一岁曾赴烟台、南京演出。1935年开始在电台表演相声,同时在中原游艺场等处演出。十六岁起与赵佩茹合作,二人互为捧逗。他的常演曲目有一百多段,其表演语言清新,节奏较快,笑料多、包袱响,滑稽幽默,并善于临时抓哏;尤擅仿学地方方言。在艺术追求上,他注意与观众保持亲密无间的感情交流,其调皮、诙谐、活泼、机敏的舞台形象别具一格,因此其节目也多具“玩笑性”,如《闹公堂》即是其代表作。曾录制过唱片二十多张(详见附录)。他还曾反串京剧和演出笑剧,如《孝子》、《前台与后台》等。1943年开始用“兄弟演艺剧团”的名义演出,1946年正式成立。1951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在前线演出时牺牲。收徒苏文茂。
 
可以说,常宝堃的演艺高峰出现在解放前,那时怹与赵佩茹的搭档可谓珠联璧合,“小蘑菇”绝非浪得虚名。可惜英年早逝,我们这些后辈无缘聆听其更多的作品,实在令人扼腕。天津曲协曾于1981年出版了《常宝堃相声选》,收录其代表曲目二十段,管中窥豹,其活路之宽泛,语言之洒脱,能力即可见一斑。至于怹曾经编演的《牙粉袋儿》、《打桥票》等讽刺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作品,更是后人在撰写曲艺史或相声史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常宝霖:(1924—1997)笔名常沛然,艺名“二蘑菇”。曾任天津市曲艺团演员,甘肃省广播电台文工团说唱队队长,甘肃省政协二至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曲协理事,甘肃省曲协名誉主席。1930年随父常连安学变戏法,1932年改习相声,拜师侯一尘,在天津东兴市场边学边演出。1936年随父在京灌制唱片《打面缸》、《小戏》及《报菜名》、《小孩语》等。曾与其兄宝堃一起创作《牙粉袋儿》,后在西单商场启明茶社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建国十周年庆典时,合作创作献礼节目《双丰收》。改编的相声有《家乡鲜花遍地开》、《女队长》、《昨天》等。1981年合作创作的相声《走廊新曲》曾获国家二等奖。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