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失传和目前仍在广为流传的曲艺种类将近上万种,北有东北二人转、京韵大鼓和山东快板,江南一带有说书、词鼓和苏州评弹;直至广西,也有著名的桂林渔鼓。那么,在有1680多年历史的古城南宁,到底有没有本地的曲艺品种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知道的人极少。
这个本地的曲艺品种,名叫“南宁大鼓”。
它的诞生和发展,其中的光荣与梦想,愉悦与坎坷,紧紧地缠绕着一个特殊人物的一生,永远也无法剥离。
从《邕州谣》到南宁大鼓
初次见到黄经才,是在2004年的一次首府中老年“夕阳红”文艺大汇演的现场上。当时他是广西“绿城之声”中老年艺术团的总导演,很忙,根本没时间坐而论道。此后得知他还是本土曲艺品牌南宁大鼓的创始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便相约寻个僻静场所怀怀旧。
这一晃又过去了两年。
再次见到黄经才,是在2006年6月。已是71岁高龄的黄经才神态淡定。他外貌谦和,言谈低调,着装朴素,走在大街上,就像一位毫不起眼的邻家大叔;只是他那稍长而灰白的头发,还有深深刻在前额上的皱纹,才令他多少透出饱经沧桑的民间艺术家的风采。只有在谈到他一生钟情的南宁大鼓和南宁民俗文化时,他才显现出本质上的神采飞扬。
黄经才在本地名声不显,但在中国曲艺界,他却是当今曲艺品牌创始人中为数极少的健在人物。早在1996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辞典》中,就有关于他的专门介绍条目。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就有关于南宁大鼓的概述,其中句句不离“黄经才”三个字。
黄经才一生都在从事民间文化艺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演出工作,而南宁大鼓的始创,则是他艺术生涯的标志性成果。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1962年。
当时他27岁,正是风华正茂时。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并不能削减他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他在挖掘整理南宁民间小调《邕州谣》时,有幸遇见了比他大三四岁、当时居住在明德街的盲艺人林耀池。林耀池一生极其清贫坎坷,从小失明,靠沿街卖唱为生,与演奏《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的境况极为相似。林耀池为人极有风骨,虽以卖唱糊口,曲目中却不肯媚俗屈膝,全都是劝人向善、感慨时世艰辛、寄情明月清风山灵水秀的悠远之作,尤其以《邕州谣》最为感人泪下。
黄经才将这位盲人大哥请到了录音室,悉心录下了他用二胡演奏的几支小曲,然后开始加以琢磨。黄经才发现,以《邕州谣》为代表的这几首小曲,极富本土色彩,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元素,用来表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阳光灿烂。以《邕州谣》主旋律为过门音乐套路的南宁大鼓,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定型。
黄经才从此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表演的高峰期。他的代表作《贫女泪》《大伯当了炊事员》《浪子泪》,以及反映解放前南宁印刷工人革命斗争的《邕江风暴》等,成为南宁本地民间文艺的一大亮点。
黄经才那时创作、表演、撰写和发表的约50篇曲艺作品和论文,涉及面很广,除南宁大鼓外,还包括了白话相声、曲词、白话歌剧等形式,即使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也绝对达到了当时南宁民间文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上的最佳融合。
南宁大鼓的诞生,林耀池功不可没。黄经才说,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过林耀池了;若论年纪,林耀池也该是七十五六的岁数了,只是不知道,这位盲人大哥是否还健在;如果还有机会,老哥俩真该再见见面、叙叙旧,再来一曲天下无双的《邕州谣》。说着说着,黄经才的双眼悄然涌上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