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兴盛千年的“怀书”曲艺几近绝迹

2009-05-17 14: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怀书”艺术,至今拥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绝迹。

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怀书”艺术,至今拥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绝迹。为此,怀宁县文体局退休干部张亭于123日下午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应尽快对民间瑰宝进行抢救性整理。

“怀书”又称“怀鼓”,由宋元时期怀宁盛行的说唱文学发展而来,最早用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进行表演。据多年对此艺术进行研究的张亭介绍,“怀书”受到地方戏曲影响,说唱用怀宁方言,歌唱拖腔长,韵味浓,言语不呆板而活泼,表演庄重而不轻浮,艺人态度和蔼,接近听众,在当时的古镇石牌红极一时;说唱的故事主要有《五虎平南》、《薛刚反唐》等旧小说30多部。清朝同治年间,“怀书”艺人开始向江西、湖北等地巡回演艺,并在徽商的帮助下,在汉口市区立稳了脚跟。1983年出版的《武汉文化史料》记载:“同治(18621874),汉口出现了著名说书艺人任青山、顾南轩……与此同时,安徽省的‘怀书’艺人江子英、吴少甫、夏秀峰溯江而上,沿途讲唱到汉,所带来的长篇书目,被武汉艺人移植,它丰富了湖北评书,使湖北评书更为活跃。”此段史料所记,证实怀宁县的“怀书”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张亭回忆说,“怀书”后来又叫“怀宁大鼓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里的盲人多学说“怀宁大鼓书”;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民间道士做法事取代了说书这一传统的形式,兴盛千年的“怀书”艺术再也难觅“芳踪”。张亭在呼吁中指出,开发民间艺术的潜在内涵和经济价值,让民间文化绽放异彩,就是让民间艺术找到自己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拯救民间艺术不只成为空话。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