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大鼓演员。
(二)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是清末民初流行于北京、天津两地的大鼓曲种,用北京语音演唱。本世纪20年代,北京的大鼓艺人金万昌等对早期的梅花大鼓唱腔、板式等进行了改革,使其更加婉转动听。后来又有天津的著名弦师卢成科吸收了一些时调小曲,进一步丰富了梅花大鼓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女弟子,如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等。卢成科的改革注重发挥女声演唱之所长,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凉、柔媚、委婉的风格,世称“卢派”或“花派”。与北京“金(万昌)派”的纤细典雅,苍劲华丽,风格各异。
梅花大鼓演唱的曲目均为短篇,著名唱段有《鸿雁捎书》、《王二姐思夫》、《黛玉葬花》等。60年代以后,梅花大鼓的音乐唱腔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如〔慢板〕唱腔中的以“哎哪”起唱被取消,改变以往曲词古雅,字少腔繁的弊病,并丰富了伴奏音乐,使音乐唱腔趋于清新明亮,焕发出新的光彩。如青年演员籍薇演唱的《二泉映月》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籍薇,1956年生,初学京韵大鼓,后改学梅花大鼓,从师史文秀、花五宝。她的嗓音甜美圆润,表演落落大方。在演唱方法上多有创新。
(三)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大鼓族群里最大的一个家族,它的历史较长,观众面最广,流行于河北、山东、天津、北京以及东北、西北等广大地区。西河大鼓用河北语音,有说有唱。演唱曲目早期多为中、长篇,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进入北京以后,著名艺人赵玉峰对西河大鼓进行了较大的革新,他改河北语音的“怯口”向京音、京字靠拢,还吸收了姐妹艺术的演唱技巧,形成了影响较大的“赵派”西河大鼓。1940年前后,有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专攻短篇曲目,只唱不说,唱腔丰富,板式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