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增芬(1921~1987)享名曲坛。她讲究唱工,字清音正,行腔秀美,表演细腻。她演唱的《绣鞋帮》、《游湖借伞》、《江竹筠》等很受世人欢迎,她演唱的《玲珑塔》堪称一绝。《玲珑塔》是描写一座高13层的玲珑宝塔的景致,唱词似北京的绕口令,演唱以活泼、伶俐的贯口引人入胜。“玲珑塔来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子一盏灯,一个金钟整四两,被那西北风一刮,呜嘞哇啦响呜儿嗡儿”。全篇多处出现这种垛句,马增芬唱得如同小溪流水,湍急而清澈,在极快的节奏中吐字干净利落,旋律起伏有致。她那华丽甜脆的声音,给观众以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
(四) 乐亭大鼓
又称乐亭调,是河北省主要地方曲种之一。它发源于唐山市乐亭县一带农村,根据当地语言、音调、文化传统创造,并经过历代大鼓艺人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清乾隆六年(1741)正式定为乐亭大鼓书,恭亲王在观看演出后又赐名乐亭大鼓,此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乐亭大鼓书自清代进入全盛时期以后,始终在曲艺界占有主要地位,在北方广大农村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乐亭大鼓书说唱高手辈出,唱腔、板式不断创新,演唱内容不断丰富,演出书目有长、中、短、微篇共计150多种,自清代以来的温荣、赵永焕、吕占山、陈俊山、郑云来、王佩臣等人为乐亭大鼓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乐亭大鼓书在内容上主要有征战御敌、历史故事、侠义公案、神话传说、寓言杂事五大类。其唱腔属于板腔结构体,这种唱腔委婉清秀优美动听,褒忠斥奸情感切切。脚本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微篇,唱词多为十言和七言,主要板式有慢板、四平板、二六板、流水板。伴奏音乐主导乐器为大三弦,辅以皮鼓、铁板击节。
乐亭县大鼓曲艺队是河北最大的乐亭大鼓组织,目前有演员50多人,主要的保留书目是《杨家将》、《呼家将》、《小八义》、《凤仪亭》、《西厢记》、《平原枪声》、《桐柏英雄》、《韩英见娘》等。
(五)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的一种鼓书。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 陕北说书长期在农村演出,唱词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头大如斗,眼赛铜铃,口似血盆、牙赛钢锥,捶头一攥炒菜盆,两只老脚赛门樽”。曲目内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为主。唱腔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