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稷山高台花鼓:幸福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09-10-29 15:26
来源:明宗网 作者:古韵
稷山高台花鼓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华,蕴藉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黄河儿女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

稷山高台花鼓的表演最初是以男性为核心抱鼓,另有男扮女装的配角,有乐队在旁边伴奏,且配有演唱。后人数增多,抱鼓的达6人3对,跑圆场的由4人增为8至10人。进入高潮后,叠起9条板凳,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

山西稷山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稷山这块热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采,源远流长。稷山人民为了纪念后稷这位伟大的先祖,创造了祭祀稷王、欢庆丰收、祈愿平安幸福的高台花鼓。 花鼓是山西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远古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雷动可降雨”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春耕或农作物生长。稷山县是中华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华夏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开辟了中国粮食之源。因而鼓艺术的产生和远古农耕文明血脉相连。从祭祀农神到娱悦百姓,稷山花鼓植根民间,代代相传,早在隋唐时花鼓表演便具气象,明清花鼓表演风格流派更臻完善更为兴盛。稷山县志记载了明清时期古邑庙会、社火、节令“绕城四处走,皆闻花鼓声”的盛况。稷山高台花

在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奥运会上稷山花鼓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腿、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高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近年来,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层。

稷山花鼓

鼓是稷山花鼓的代表,以其“高、奇、险、绝”而享有盛誉。稷山高台花鼓表演充分发挥了鼓的优势,挖掘了击鼓的潜能,汇总了击鼓的多种艺术技巧,并完成惊险的高台组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花鼓表演头鼓、肩鼓、胸鼓、腿鼓集一身,表演时鼓手右手执软槌、左手执硬槌,通过单打、对打、混合打等表演技巧与花锣、钹、钗以及板凳敲打交相辉映,恰如春雷勃发,又似大河奔涌,形成无伴唱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形态原始,在中国首屈一指。稷山高台花鼓表演从初前的原生态艺术,创新发展,由起先的三五层板凳,发展到现在十三层(高9米左右),鼓手在层层搭建的高台上舞打,仅用腿、脚勾住板凳(没有任何保险措施)展示“孔雀开屏”“凤凰展翼”“倒挂金钟”等多种高难技巧,鼓在骤响、人在呐喊、荡气回肠、扣人心弦。高台造型远望像山,近观像塔,寓意深刻,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令人叹为观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