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华,蕴藉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黄河儿女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200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稷山安福艺校在传统高台花鼓表演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表演的稷山高台花鼓先后荣获全国金奖和“群星奖”。2008年8月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2009年春节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台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
稷山花鼓最早是民间祭祀稷王的一种仪式。其表演由胸鼓、腰鼓等组成,汇集了击鼓的多种艺术技巧。稷山高台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在节目的高潮部分,金字塔的造型象征幸福的日子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演员用热情的表演表达出了黄河儿女意气风发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美好明天的豪迈气势。
稷山高台花鼓,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改编后,由 “鼓娃嬉春”“鼓闹丰收”“踏鼓登高”三部分组成。“鼓娃嬉春”,通过单打、对打等表演技巧,表现了黄河娃欢天喜地闹新春的动人场面。“鼓闹丰收”,鼓点激越,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欢庆丰收的美好景象。“踏鼓登高”,鼓队以“金字塔”式造型进行表演,伴以惊险的“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多个高难组合。整个节目由稷山安福艺校表演,表演人数由传统的60人增至120人,高台由5.9米增到8.8米,堪称中国民间鼓乐艺术之奇葩。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蝶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