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曲调淳朴 多姿多彩的山西秧歌

2010-01-07 12:21
来源:太原道 作者:张沛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祁太秧歌表演

祁太秧歌(晋中秧歌)

“祁大秧歌”,因其产生于祁县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 、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祁大秧歌” 的曲调非常丰富,现在能搜集到的曲子约三百余首,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它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几百个秧歌曲调各有特点,韵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曲调优美 、秀丽 ,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如《绣花灯》、《采棉花》等;有的则以节奏紧凑、音调简洁,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著称,如《换碗》、《洗衣计》等;有的又因曲调较快、活泼,风格清新 、开朗 ,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如《看秧歌》、《大挑菜》等;也有的曲调低回委婉,适于表现悲剧性的内容,如《起解苏三》、《郭巨埋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祁太秧歌”的调式非常丰富,变化形态也比较复杂,从调式的交替、转换与综合的方式和手法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看铁棍》结束在“4”音上,这在其它歌种中是少见的。

其另一特点是它歌词的生活化与口语化。由于过多地使用生活语言,因而给人有不合辙押韵的感觉,但当它与曲调结合再加进诸如:“依儿哟、呀得儿丢 、衣打去 、晦得儿……”等虚字衬词,结合运用当地方言演唱时,这种感觉就会立即消失。但尽管这样,它在唱词上的要求却不是严格的 ,因而 ,有许多歌词都和说话一样,属于“大白话”,如《双唤妹》等。

祁县过街秧歌

这种“过街秧歌”是正月“闹红火”时秧歌队在街头演唱的秧歌。它的风格特点与“祁太秧歌”基本一致,甚至有些曲调也都相同;所不同的是“过街秧歌”的曲调更为单纯,演唱更加朴实,曲目不如“祁大秧歌”丰富。

泌源秧歌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沁源县是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该县的“绿茵剧团”,经常利用沁源一带的小调编演秧歌剧,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因而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遂逐渐普及起来,群众也逐渐习惯地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了,“绿茵剧团”也被呼为“沁源秧歌剧团”了。至今该县剧团仍沿用此名并保持着演秧歌剧的传统。“沁源秧歌”的曲调,被当作曲牌用于某一出戏时,虽然因不同的歌词或不同的情绪 ,必然在其原型的基础上有某些改动 ,但总起来看,它们还没有改变小调的性质。有的戏是采取单一曲牌形式,即全剧用一个曲调唱到底,有的则采取将几个曲牌组合起来而成为联曲体。“沁源秧歌”的音调,具有热情、豪放的特点。唱腔常衬以“啊、哈、哟”等虚词。其结构特点主要是四句式的,如《赵州桥》等,二句式的极少见。有时为了渲染气氛,活跃情绪,在四句的基础上运用变化反复的手法加以扩展,使曲调更加清新、活跃,从而也更加丰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