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曲调淳朴 多姿多彩的山西秧歌(2)

2010-01-07 12:21
来源:太原道 作者:张沛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秧歌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一、二百人,领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秧歌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一、二百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被称为“伞头”,这种秧歌也就被群众称为“伞头秧歌”了。“伞头”既是秧歌队的指挥,又是善于即兴编创歌词的好歌手。所唱的曲调虽然不多,但其唱词却是千变万化,见到什么唱什么,走到谁家唱谁家,所到之处随时皆可见机而唱,唱词都是伞头临时即兴编出 。有时两支秧歌队在街头相遇 ,两队的“伞头”就要展开对歌 。所以 ,作为“伞头”,必须具有机警、灵活、诗思敏捷的特长,因为,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常常是十几秒、几十秒、最多不过一分钟)之内,就要即兴编出既要针对性强,内容含蓄,又要语言准确且合辙押韵的四句唱词来。这种对唱,有时是在主、客两队(东道主秧歌队与被邀来表演的秧歌队)之间进行的。在这种场合,观众常为那些唱词编得好的“伞头”欢呼喝彩,气氛极其热烈。

“伞头秧歌”的曲调,一般都是方整的四句,其节奏形态多为 2/4 拍子,也有 3/8 拍子的。歌词多为七字句式或这种句式的变体,也有十字句。

原平“凤秧歌”

“凤秧歌”是流行在原平的一种集体表演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时男女各半,男的头戴一顶草帽形的小帽,帽顶戴有一条既薄又窄,约长丈余,盘成螺旋形的竹圈,竹圈顶端置一鲜艳的红色绒球,形似凤凰头顶的红翎,故当地群众称其为“凤秧歌”表演时,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锣,边敲边舞。随着舞步的节奏,帽上的竹圈前后伸缩摆动,风格别致。经过一段舞蹈后,便开始演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词、曲都很长的叙事歌,曲调风味特殊,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曲艺的某些特征。代表性最强、最受欢迎的曲目是《过大年》。

另外,原平还有一种“踩圈秧歌”。它的表演与曲调,基本上和“凤秧歌”一样 ,所不同处是 ,“踩圈秧歌”的男演员头上不戴草帽形的小帽,更无盘成螺旋形的竹圈。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也叫奋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繁峙县境内及其附近地区。繁峙秧歌气氛热烈、曲调浑厚,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相传,在唐朝时,我国南方已经开始流行秧歌,是劳动人民劳动时哼唱的山歌一类。到明代初年,有一位从南方来到繁峙的移民张信,把南方的这种歌谣曲调带到繁峙、应县一带,每逢乡里赶庙会,闹红火时,这种秧歌调便在街头演出,久而久之,成为习俗。到了清代时,应县白蟒神奋地有个叫张代的民间艺人,开始把秧歌搬上舞台,为群众演唱。到清代道光年间,秧歌已在繁峙县里普及。乡村里,许多村、镇都成立了班社,演出繁峙秧歌。到一九五六年时,繁峙县正式成立了秧歌剧团,吸收了第一批演员,使这个民间的剧种得到扶植、保护和发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