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四川飞刀花鼓

2010-04-01 11:33
来源:福客网 作者:清远
飞刀花鼓是一种由杂技和曲艺艺术嫁接而成的独特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成都、绵阳、广元、宜宾、自贡、内江、泸州、重庆、涪陵、达州、万州等地。表演的艺人通常有二。

飞刀花鼓

 

飞刀花鼓是一种由杂技和曲艺艺术嫁接而成的独特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成都、绵阳、广元、宜宾、自贡、内江、泸州、重庆、涪陵、达州、万州等地。表演的艺人通常有二。一名艺人一边演唱,一边将手中的刀、叉、棒等物轮流抛向空中,既使人眼花缭乱,空中的飞刀又不失误落地,显示出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另一名艺人则作为表演者的助手,在一旁打锣鼓伴奏并伴唱,同时还碎步表演各种舞蹈。两人载歌载舞,默契配合,既有杂耍的惊险刺激,又有民间歌舞的喜庆热闹,历来受到城乡人民的广泛欢迎。
 
飞刀花鼓起源于四川中江县,早在北宋年间就已十分流行,并享誉全国各地。据司马光《涑水记文》和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介绍,唐宋时期就有不少的蜀人会一种叫“鼗鼓”的杂耍和曲艺,表演形式为手摇拨浪鼓演唱民间小曲,或手中抛动鼓槌唱歌,它是飞刀花鼓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司马光记载说,北宋章献年间的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就会耍一手熟练的鼗鼓。而周密在文章中也记载说,宋真宗时候的刘皇后,祖籍四川华阳县,身怀鼗鼓的高超绝技。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最早的飞刀花鼓可能曲艺形式重于杂耍形式,因为大多数掌握这种艺术形式的人都是女性,而且不是底层妇女,在当时的宫廷和上层社会比较流行,可见它是一种高雅活泼的艺术。
 
至清朝民国年间,飞刀花鼓开始在巴蜀大地生根开花、广泛流行,许多民间艺人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艺进行演出和传播。由于它所需演员不多,道具也不复杂,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街头巷尾、庙会灯会和街市乡村都可以见到飞刀花鼓的影子。杂耍和曲艺的完美结合,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每当演出时,人们就会层层围观,不时爆发出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耍飞刀的演员手执七、八把锋利的小刀接连不断地抛向空中时,人们更是激动得拍痛了巴掌。
 
飞刀花鼓的演唱曲目多为民间小调,诸如《山伯送行》、《山伯访友》、《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出关》、《孟姜女哭灵》、《祝英台求学》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且唱词通俗,曲调也非阳春白雪,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跟四川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飞刀花鼓的唱词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这反映了民间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门来自巴蜀大地的独特民间艺术,同时也受到国外观众的热捧。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墨西哥驻法国记者亨利克在观看演出后,激动地称赞说:“你们的花鼓艺术就像一朵鲜花,永远开在法国人民的心里,我已经把你们这朵美丽的鲜花播放到西班牙、美国去了,并且我也会用文章把它介绍到拉丁美洲去!”法国阿维尼翁省省长观看演出后,也由衷地赞扬:“你们把中国民间艺术带到法国,使法国人民得到了心情的愉悦和享受。”在法国表演期间,《欧洲日报》、《自由南方报》、《解放日报》、《巴黎时报》以及《世界日报》都对飞刀花鼓精彩的表演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导。法国中央电视台还为此做了专题采访和现场录像。1998年,来自四川成都的飞刀花鼓还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远赴日本进行表演。这说明来自东方的民间艺术同样可以打动异国人民的心灵,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