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漳州民间曲艺锦歌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9-07-30 14: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定名为锦歌。这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是闽南主要民间曲艺之一,流行于漳州各县区以及厦门、晋江、台湾和南洋诸岛华人聚居地。

唐宋间锦歌初步形成,明代已较为定型完整。它来自民间,以方言演唱,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流畅朴实,富有表现力,内容通俗健康,易学易懂,为群众所喜爱,许多农村都有“歌仔阵”、“歌仔馆”。锦歌进入城市后,改用南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乐器,唱腔由原来的活泼、粗犷、豪放转为婉约柔细,姿势安逸。曲牌名称,原来的“七字仔”改称“四空”,“大调”改称“五空”、“贝思”。演唱中有时插入几小节南乐,称“曲爿”。农村仍保留原有风格,逐渐形成农村、城镇和原始的月琴三大流派。城镇的“亭”派有八乐吟、乐吟亭、集弦阁、盛音园、进德社;农村的“堂”派有庆丰堂、庆贤堂、东音堂、锦云堂、一德堂、攀和堂;“月琴”派有长泰、华安、平和以及盲艺人的走唱(乞食调)和云霄的“四管齐”。

明末清初,随闽南人民东渡,锦歌在台湾落户。目前仍在台湾流传的有“牛犁歌”、“病囝歌”、“天乌乌”。台湾歌仔戏的音乐是在锦歌基础上融合当地民间音乐而成。同时,锦歌也随移居者在南洋诸地流行。民国18年(1929年),漳州锦歌艺人陈丽水、林庭、赖耀山、王清吉、陈胶掠、朱亚、钟青、陈不得等应邀到南洋诸地演唱,以艺会友,并在新加坡兴登堡百代公司灌制唱片40多张。他们演唱的《陈三磨镜》、《审陈三》、《安童闹》、《无影歌》、《赌钱歌》、《大伯公歌》、《尪姨》等,曾风靡一时。

1950年,漳州市有锦歌社10多个,较著名的有龙眼营锦歌社、霞薰锦歌社、新桥锦歌社、东岳锦歌社和浦南锦歌社。1952年,龙溪县石码成立锦歌剧社,演出锦歌剧《孔雀东南飞》。1956年、1978年应中国唱片公司和香港东方唱片公司邀约,灌制唱片和录制卡式带发行国内外。60年代初文化部门组织力量挖掘锦歌传统曲本,至1963年共挖掘、记录锦歌曲本26个,曲调150多支。改革开放以后,创作许多新的剧目,如:《思亲》、《寻祖》、《水仙情》、《台湾阿婆看女排》、《乔先生回漳州》等,参加省和全国文艺调演,获得多项奖。1983年,锦歌新秀王素华曾赴新加坡演出。80年代,各地锦歌社团多次集会观摩,加强艺术交流,锦歌表演艺术不断提高。

锦歌曲目,故事完整内容较长的称“大柱”,摘唱某些段落为“小折”,传统曲目有一二百个。曲调有杂嘴仔、七字仔、大调、小调等五大类。乐曲以前奏、入曲、后奏组成。曲调音阶一般三度起伏,较为平稳。代表性曲目有《海底反》、《安童闹》、《无影歌》、《赌钱歌》、《尪姨》、《白扇记》、《加令记》等。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