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闽南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锦歌艺术发展急速滑坡。现在,在厦门已找不到可以排练锦歌的演员,而在漳州,锦歌也只剩下微弱的火花。千年民艺随时可能消亡。目前,一些有识之士正着手抢救锦歌的尝试——
当年稚嫩的双手已变得粗糙,操持起乐器略带几分生疏;曾经伴随着走过青春岁月的乡音不再那么流畅,却唤起了心灵的热切和激盼……
上个世纪名闻厦漳的漳州“龙眼营锦歌社”艺人王素华等人的表演,让人们又听到了原汁原味的闽南说唱艺术——锦歌。人们惊喜地发现:继成功抢救中断多年的古乐南词后,又一种千年民艺重生了!
千年锦歌乡音绕梁
锦歌源于唐朝,至宋明时期已较为成熟,以闽南方言演唱,曲调流畅朴实。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锦歌传到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歌仔戏。因此,有专家认为,锦歌是歌仔戏的“老祖宗”。
随着岁月的流逝,锦歌演变成了三大流派:原始的月琴派、农村的“堂”派和城镇的“亭”派。清光绪年间,漳州、厦门相继出现了第一家歌仔馆:“答余堂歌仔馆”和“后岸街歌仔馆”。随后,锦歌(歌仔)馆遍及厦门、漳州。
建国后,厦、漳两地的锦歌馆、社统一纳入文化部门管理,有一定的活动经费,文化部门一方面派人挖掘锦歌传统剧目,另一方面也组织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锦歌,如《海堤之歌》、《破监记》等,锦歌曾一度步入鼎盛时期。
漳州龙眼营锦歌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20年前,它的前身是漳州城区第一家锦歌馆“乐吟亭”。上世纪60年代末,石耀辉、王素华等10多位初中生集结到龙眼营锦歌社前辈石扬泉的麾下学唱锦歌。然而,由于正值文革浩劫期间,这群初中毕业不久便“上山下乡”了。几年后,他们虽然相继回城,但除了少数进入剧团外,大都另有职业,曾经盛名一时的龙眼营锦歌社从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