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是用闽南语系漳州方言说唱的曲艺,本名“歌仔”。教习场所称“歌仔馆”。迎神赛会、娶亲送葬谓“歌仔阵”。随阵装运备用乐器、茶点的笼担称“歌仔担”。文字唱本谓“歌仔册”或“歌仔簿”。形成戏曲即“歌仔戏”。
锦歌萃取漳州历代各族的渔歌、樵曲、猎歌、牧歌、褒歌、童谣、儿歌、船歌、佛曲、道巫音乐等素材,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和上百代人的融合,逐渐成为曲艺。
锦歌提供一个说唱模式、一种加盟式的联曲体制和一个使用月琴或大管弦伴奏“七字调”、“杂念调”、“大调”、“哭调”等主腔的音乐框架。任何格式的民谣、俗谣、诗词、戏曲,经闽南方言归化和锦歌说唱形式规范,再由锦歌音乐演绎,即成锦歌曲目。这种宽松灵活的发展模式,使锦歌曲目无限增生,音乐不断补充,编演队伍和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形成共生互动机制和良性循环,使锦歌连绵不绝、代代相传。
由于锦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而,其脉络盘根错节,源流错综复杂,素有“歌仔”、“杂凑歌仔”、“杂锦歌仔”之称,甚至主要唱腔也叫“杂碎调仔”、“杂念调仔”。这种以“仔”自称,且冠之以“杂”,除了自谦古拙俚俗外,还表明音乐形式不拘一格,说唱内容包罗万象。
锦歌既有《陈三五娘》、《三伯英台》等4大柱和《寿昌寻母》、《闵损拖车》等8小折,还有《火烧楼》、《杨管》等180种长篇说唱。
锦歌原系坐式自弹自唱形式,不靠形体表演的视觉辅助,只凭受众的听觉感悟内容。因而,锦歌词句多从闽南语日常流行的口语、成语、俗语、谚语中选择既能达意又生动、活泼、机智、风趣的语言,加以诗词律化和说唱规范。
锦歌词格,有七律、五言、三言和长短句。
l、七律。锦歌有“七字调”、“大调”、“倍思(也叫倍士)调”、“哭调”及众多小调,以七字组成句,四句为段,一、二、四句押韵,一、三句不论。段成“起承转合”结构,句作抑扬顿挫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