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锦歌:说唱内容包罗万象 音乐形式不拘一格(3)

2009-07-30 14: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台湾歌仔戏汲收“大调”发展为戏曲化的唱腔,拖腔更加夸张。如群体上场边舞边唱,每句除延长乐逗“衣”音拖腔,每乐句增加长达六拍以上的拖腔,并

台湾歌仔戏汲收“大调”发展为戏曲化的唱腔,拖腔更加夸张。如群体上场边舞边唱,每句除延长乐逗“衣”音拖腔,每乐句增加长达六拍以上的拖腔,并提高八度作“衣罗衣”或“唉罗唉”加以渲染,再以击乐频频摧动舞蹈表演,场面气氛热烈,动感十足。“大调”中的“衣罗衣”、“唉罗唉”在一些地方也成为歌仔戏的代名词。

3、“杂碎调”是快板、朗诵、对答、念歌等俗谣发展成为长短句的音乐形式。该调突出语言在唱腔中的诵吟功能,曲式结构较为自由,除有长短不等的过门表示曲调段落外,从头到尾几乎一气呵成。如内容需要,也可穿插说白或数板。节奏单纯,多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的一字一音,若以两个十六分音符配一字者,也只因语言上的装饰需要,唯有例外的段落结束,常用“咿”、“啊咿”作拖腔,与前段急促节奏形成张弛对比,

预示乐段即将终结。“杂碎调”基本调式以“徵”、“商”居多,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向下属调转换,段落尾句拖腔又常强调“清角”音向下属调转换,为乐段终止后,给

听众留下乐趣回味。“杂碎调”的表演形式有单人唱念,也有二人对答,或三四人对接念唱。这种自由组合演唱形式,始于歌仔馆排场坐唱和庙会中馆与馆之间的斗歌比赛,后转为迎神、迎婚、送葬的歌仔阵行唱,再而分角演唱、众人助唱,最后化妆载歌载舞,成为“歌仔阵落地扫”,可说是戏曲的萌芽,是歌仔戏吐苗发枝前的勃动。

4、“哭调”是从闽越畲(上疋下旦)先民哭丧、哭嫁演变而来的,源自女性对天灾人祸致死亲属的恸哭,或被逼卖身、出嫁的哀鸣。

“哭调”的歌词世代口传相袭或即兴发挥,属不押韵的长短句,组成上下两句段体,哭唱中常穿插:“我苦喂”和对死的称呼如“阿公喂”、“阿母喂”,并夹杂若干抽泣、抽噎等自然装饰。

5、“杂歌”和“花调”,多从其他曲种或剧种、民歌、俗谣中移植。如从南词移植《红绣鞋》、《白牡丹》和民间的《紫菜调》等。词多七言四句,句法组合为四、三。

锦歌的伴奏乐器是体现锦歌风格的主要工具,也是区别锦歌流派特征的重要标志。锦歌最原始的伴奏乐器当是月琴,其器形和弹法与苗、瑶、侗、傣各族的月琴类同,疑是漳州闽越先民的遗存。随着锦歌的普及和发展,后加一把古拙的大管弦。月琴和大管弦,自古即是农村“堂”派、城镇“亭”派、乞丐、相命、卖药、走唱等流派的标志性乐器。此外,大广弦、箫笛也是锦歌的主要伴奏乐器。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