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龙海锦歌:锦年如歌 绚丽的艺术之花

2009-07-30 15:3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锦歌,是龙海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之一,它是在宋、元时流传的民歌民谣基础上,吸收地方戏曲和南词、南曲的精华发展形成的。

锦歌,是龙海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之一,它是在宋、元时流传的民歌民谣基础上,吸收地方戏曲和南词、南曲的精华发展形成的。因其曲调地方气息浓郁,内容多取材于本地民间传说故事,语言通畅,演唱形式简易,博得群众喜爱而根植于人民生活中。

锦歌由于唱腔的差异,它又有“亭”、“堂”两大汉派。“堂”派的发展先于“亭”派。清同治年间,在龙溪县治(漳州)北郊小坑头,已建立了以锦歌艺人答余师名字命名的锦歌馆“答余堂”,在浦南有走唱艺人云漳师组织的“锦云堂”。清光绪年间,“答余堂”的传人陈老尚和笠仔师分立为“庆贤堂”和“丰庆堂”,向漳州南部的九湖、颜厝和西洋坪开馆传播,以后又组织了“声音堂”。“锦云堂”即向北溪一带发展,使锦歌艺术逐渐在龙溪城郊落地扎根。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农村经济凋零,不少农村艺人入城走唱谋生,他们受南乐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仿效南乐幽雅、细致的唱腔,并吸取了南曲、十八音曲调、乐器和弹奏精华,创造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建立以“亭”字为号的“乐吟亭”和“八吟乐会亭”锦歌馆而传播于漳州城郊一带。民国初,“堂”派的第三代传人王棕垂、郑其福、郑元成、陈榜和“亭”的传人陈丽水、林廷、王清洁、陈加掠等老艺人及其门徒艺术上竞相媲美竞相开馆传播,促进了锦歌艺术的发展。至三十年代,“亭”派在龙溪县的浦南、天宝、郭坑、紫泥、石码及海澄县的城关,东园、浮宫、白水、东泗一带先后开了40余馆。“堂”派在九湖、程溪、颜厝、角美、步文、郭坑、紫泥、榜山、东园等地开设35馆。此时石码的南乐“集弦阁”,也在其影响下改为锦歌而传向海澄一带。锦歌艺术遂风靡于龙海广大城乡,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大内容。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赛会常演唱通宵达旦。至40年代,由于国民党抓壮丁,加上连年灾荒,农村经济萧条,锦歌活动逐渐衰落,至1949年,锦歌馆全部垮散。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对锦歌的扶植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1951年,恢复了石码“集弦阁”,九湖“庆贤堂”和海澄“丰庆堂”的活动。使锦歌艺术获得恢复发展,有50多位老艺人重焕青春,组织建立了20多个锦歌活动小组。

“文革”期间锦歌频临失传。1976年,在石美俱乐部恢复锦歌演唱活动。并对锦歌的曲调、内容、表演形式的改革作了初步的尝试。1979年4月,县召开老艺人座谈会,对锦歌的抢救继承问题进一步作了认真探讨。在1979年5月和1981年4月,先后二次邀请周甲辰、蔡茂、曾振春、刘兴、郑伍府、林清、林源、郭乌狗、蔡金霜、陈锦堂等老艺人,对他们师传口述的传统曲目,作了为期35天的回忆记录,录制了《加令记》、《杂货记》、《乾隆游江南》、《嫁妆记》、《孟姜女》、《吕蒙正》、《井边会》、《土地公》、《牵红姨》、《海底反》、《无影歌》、《想懒汉》、《妙常怨》、《火烧楼》、《林绍基》、《陈三五娘》等曲目和50余首不同流派的唱腔曲段。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精神,对部分传统曲目进行整理提炼,并组织创作了《劈风斩浪救亲人》、《赤子情》、《珍贵的种子》、《智斗母狐狸》、《满园春》、《红领巾》、《夸阿姨》、《台湾阿叔回娘家》一批歌颂现实生活的新曲目。曲目的刷新,音乐、演唱形式的改革和会演交流,终使锦歌这朵绚丽的艺术花朵,在龙海这块沃土重焕生机。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