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急速走向衰落
进入21世纪,锦歌在漳州急速走向衰落。边惠心当年也曾是石扬泉师傅的门下,如今是西桥社区文化站站长。她说,锦歌的现状是:每逢需要参加省、市各类会演,便将曾学过锦歌的年轻人召集到一块儿,临时创作曲目、排练,会演时往往也能捧回奖项,但会演一结束,演员们便星散四方,“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当年那种热闹场面是再也看不到了。
在农村,近20年来锦歌老艺人相继去世,最具代表性的“天宝山美锦歌社”也因为几年前老艺人沈人民的去世而日益衰败,连乐器都残缺不齐。
芗城区文化馆退休干部吴长芳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花费大量的精力从老艺人口中录下了宝贵的锦歌资料,现在,这些老艺人大都已不在人世。而吴长芳录下的磁带至今仍堆放在家中无人问津,他不知道该如何保管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
100年前,厦门锦歌馆云集,其红火热闹有如现在的酒吧。然而,如今在厦门,锦歌的弦音几乎无从寻觅,了解锦歌情况的人也少而又少。同安文化馆的退休干部、年已77岁的陈令督老先生去年创作了锦歌剧本《陈毅拜访陈嘉庚》,获得厦门市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征文比赛的金奖,但由于找不到演员,始终不能投入排练。
出路:挽留渐行渐远的音符
福建艺校漳州戏曲班副主任、作曲家陈松民对包括锦歌在内的民间艺术的现状深感忧虑:“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被葬送,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他认为,经济越发达,人们将越重视文化的根部。
但是要如何留住锦歌的美丽音符?几乎所有的相关人士都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重视。老艺人们盼望着能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譬如在建瓯,当地的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规定,学习挑幡的孩子在入学上给予照顾,这就让挑幡这个民间绝活有了继承人。这个做法是否也能移植到包括锦歌在内的各种民间文化呢?
陈松民建议,高校、科研机构应把像锦歌这样的传统文化列入研究课题。传统文化根在祖国大陆,台湾学术界人士在掌握一手资料方面,肯定不如祖国大陆人士便利,但“如果我们跟不上,今后出成果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最重要的,是让民间文化摆脱依赖,自己生存发展。就像云南丽江古乐,借助旅游,已得到了推广,而艺术只有推广普及才有生命力。
目前锦歌已重受当地政府的重视,几欲熄灭的火苗开始燃旺。漳州市政府文化部门组织创作了一批融入了时代气息的新编锦歌如《水仙情》、《台湾阿婆为女排》、《乔先生回漳州》等优秀作品,并编印了锦歌论文集。当年龙眼营锦歌社艺人的年纪现多在50至55岁之间,他们曾经得到前辈老艺人的“真传”,由他们充当承上启下的角色再合适不过了。原龙眼营锦歌社所在地的西桥小学,已将锦歌列为学校开展传统艺术教育的特色内容。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