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符号,彰显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由内而外的美,评书之于鞍山,便是一种文化厚重的沉积。
鞍山有评书故乡之美誉。据了解,历史上千山说书艺术可以上溯到辽金时代,中原汉人中,讲史说话的艺人便来到千山地区。契丹时有“俳优”表演,“俳优”是古代讲述滑稽故事的艺人,至辽金时就是“以文宣为戏”了。元明时说书艺术就已在千山地区流行,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就喜欢听人说书。这些说书艺人大都来自辽阳、海城及辽南一带。近代说书尤胜,千山地区的辽阳、海城说书有戏棚子,有说书馆专门说书。每到集日或晚上,说书馆(棚子)人满为患。
真正将鞍山的评书事业推向顶峰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鞍山以杨田荣先生为代表,创立新书,一些脍炙人口的长篇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将新派评书推向全国;七十年代以后鞍山曲艺界出现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三芳”,将鞍山评书推向颠峰,别开生面,誉满全国,故鞍山有说书之乡美誉。尤其刘兰芳《岳飞传》轰动全国,单田芳的《杨家将》又红遍大江南北后,许多人提起鞍山,不仅会想到钢铁,而且要很自然的想到评书。
鞍山评书艺苑中造就了最杰出的艺术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忠实听众,几十年如一日。
手、眼、身、法、步
鞍山的评书艺人大多受了杨田荣的影响,在表演中讲求既“稳”又“准”,所谓“稳”,是指抬手投足点到为止,从不虚张声势、夸张过火;所谓“准”,是指手、眼、身、法、步恰到好处,重在传情。而杨田荣最擅长的是把传统口技运用到新评书里。如《激战无名川》中描写大桥战斗的场景,涉及战斗机、坦克、大炮、长短枪、轻重机枪、手榴弹、炸弹等十几种武器,他都能用口技模仿的维妙维肖。朝鲜新义州一位老人听后来信说:“听了您那动人的评书和惊人的口技,我简直是忘记了自己是坐在收音机旁,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台上台下,鞍山的评书艺术家们讲求内外兼修,并相互影响,鞍山评书历史上几段佳话代代流传着。如今名满全国的评书大师单田芳至今仍记着杨田荣的谆谆教诲。原来,当年单田芳刚开始走红时,苦于没有新作品可说。杨田荣就口传心授,教单田芳说以前在鞍山没有人说过的《三侠五义》。后来,单田芳的名气越来越大,从鞍山到东北三省,又拥书入关,红遍了全中国。
鞍山评书美名扬
杨佩琴进入鞍山电台工作后,一直负责评书的编辑、录制、发行等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她在评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她录制或亲自播讲的评书曾多次荣获省、国家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