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是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实际上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所以,“百戏”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百戏”一词,在汉代已经出现。汉文帝《纂要》云:“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桓宽称它为“倡优奇变之乐”(《盐铁论》)。《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场面极为宏伟、壮观。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曾详细记述了汉代长安表演“百戏”的引人入胜场面。这场规模盛大的“百戏”演出,有风景如画的仙山楼阁、奇珍异宝,有扮成豹、罴的演员的舞蹈,有扮成白虎、苍龙的演员鼓瑟吹篪,有扮作娥皇、女英的演员纵情歌唱,洪崖(传是三皇时乐人)身穿羽毛服饰在指挥。一曲未终,忽然飘起了雪花,响起了滚雷,接着装扮成怪兽、熊虎、大雀、白象、巨龙、蟾蜍的演员纷纷出场。随后是 “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的精彩幻术表演。最后则是角抵竞技演出。张衡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百戏”演出情况的人。《西京赋》中提到的还有“鱼龙曼延”“总会仙倡”“跳丸剑”“走索”“马戏”“吞刀”“吐火”“东海黄公”等20多个节目,其形式有歌舞、杂技、幻术等,这是研究我国汉代“百戏”的规模及其形式的宝贵文字资料。
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上雕刻的《角抵百戏图》则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汉代“百戏”演出的盛况,其中有各式各样的杂技、角抵、马术、鸟兽舞、七盘舞等等,表演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以汉代最为著名的舞蹈 “七盘舞”为例,表演者是一名男子,长袍衣冠,似正从盘上飞跃而下,做大弓步(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贴地),足近鼓边,挺身回头。地上是排列整齐的一鼓七盘。他的右手上扬,左臂向前,两袖横飞,神形飞动,可以看出舞蹈动作十分矫捷。“七盘舞”是一种近似杂技表演的舞蹈,舞者既要在盘鼓上腾踏纵跃,踏出有节奏的声响,又要以轻盈而敏捷的舞步来翻滚扑跌,它正具备了“百戏”中乐舞的独特风格。舞者边上有一支17人组成的乐队,分坐在三列长席上。第一席有女乐伎5人,头戴花冠,或执节,或击拊,或拍手,均以节奏的敲击来配合舞蹈动作。第二席有男女乐伎5人,左起第一人左手执排箫,右手击铙,中间3人吹排箫,第五人吹埙。第三席男女乐伎4人,或弹瑟,或吹埙,或吹笙。后面有建鼓一架,一乐人扬双臂执桴欲击。有大钟二,悬架上,一乐人持棍欲撞。有石磬四,悬架上,一乐人持槌击磬。“七盘舞“庞大的乐队规模以及完备的乐器配置反映了汉代“百戏”注重艺术质量的高度发展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在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周书·崔猷列传》)。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旧唐书·音乐志》载: “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名,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所以,“散乐”乃是“百戏”的同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