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儒家文化与当代新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全国80多名儒学专家参会。就“当代大学生与我国传统文化”,校报记者有幸采访了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儒学分会会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钊教授。
记者:在今天学术研讨会上,有的学者提出“重振国学,就须复兴儒学”,您怎么看待儒学在当今社会新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黄钊:儒学中“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仁者爱人”、“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精神成果,也是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文化中体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遗产对当今社会新道德建设举足轻重。
记者: 今年部分高校,像武科大中南分校,开始把国学课程当作必修课,您觉得目前大学有必要把国学单独开一门必修课吗?
黄钊: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思想。有经验的老师应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人文学科实力强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人文试验班来推广儒学。对于多数理工科院校,受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目标等影响,目前不必急于开设国学必修课。儒学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高校可以从实际出发,通过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或者举办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记者:今年有媒体报道称,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生疏。有人主张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您怎么看?
黄钊:尊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不知道,而是“知而不行”。所以榜样教育很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关掉手机,他要以身作则,课前先关掉自己的手机。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传统美德,这些美德的传播,学校教育老师要带好头,家庭教育家长要带好头,社会教育领导要带好头。
记者:今年在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儒学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目前儒学在国内普及程度怎么样?在实际生活中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黄钊:目前,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有些学者只顾埋头研究高深的理论,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儒学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和实际生活是密切相连的。比如平日在公交车上让座,路见不平时见义勇为,这些点滴小事都可以反映出儒家“博爱”的思想。所以,推广普及儒学思想要走通俗化道路。新道德建设对老一辈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只在书斋里做学问。儒学只有与时俱进,与现实结合,服务现实,才能发扬光大。
记者:很多古文,特别是《易经》、《老子》等文字并不是很好懂,当代大学生该怎么样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
黄钊: 学习儒学要有个过程,刚开始大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一些儒学经典著作注释性普及读物,如《论语解读》、《易经注解》等,当今市场上这类书籍也很多。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参加讲座,向专家请教,还可以参观儒学文化遗产等,要多途径学习儒学 “礼”、“义”、“仁”、“孝”等思想。
(责任编辑:七月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