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当时是国民政府工矿调整委员会主任委员。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他就派员到四川勘定工矿区域,此时各大国营工矿企业向后方的迁移已经进入最后关头。
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能在战火中迁移到后方吗?
当时全国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而且上海占了全国新式工厂的三分之一。那么战火以后,闸北、虹口这些主要的工业区就受到了炮火的毁坏。上海的迁徙实际上是在炮火之中开始的。
林继庸,是资源委员会负责协调沿海民营企业搬迁的专门委员。他这样描绘搬迁抢运的情景:“在炮火连天的时候,工人们拼着死命去抢拆他们宝贵的机器。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又爬起来拆,拆完就马上扛走。看见前面那位伙伴被炸死了,大声喊声‘嗳唷’,洒着眼泪把死尸抬过一边,咬着牙筋仍旧是向前工作。冷冰冰的机器上每每涂上了热腾腾的血!”
民营企业的迁徙主要是靠河运。一开始由苏州河,后来苏州河被堵了之后,又由黄浦江的一些小河,最后转到苏州,转到松江,转到镇江。进入长江航道,由镇江再逐渐地迁到武汉。
这次工业迁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由华北及沿海迁往武汉;第二阶段再由武汉分别迁往湘西、四川和西北的甘肃、陕西等地。
民族工业的西迁,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有利于持久战的后方基地。据统计,1938年到1939年之间,后方每个月可制造手榴弹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各式炸弹、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000余枚以及各种机枪的零件、军用物品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武汉会战前夕,刚刚到任的行政院政务处长蒋廷黻回到家乡湖南,希望了解湖南人对战争的看法。
那么,老百姓怎样看待抗战呢?
蒋廷黻发现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做持久抗战的打算了。他们恢复了旧时代的生活,女人们搬出她们的纺车,洗掉尘土,开始动手纺线,用煤油灯的人家已经改用桐油点灯,抽纸烟的人改抽水烟。
蒋廷黻还看到,相当数量的人们志愿参军,投入抗战。
中国大多数人对于抗战的态度是既充满希望,又不抱速胜的幻想。
2002年10月,为了疏浚长江航道,中国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马当沉船打捞工程。在马当江段浑浊的江水里,今天依然有部分船只和石块静静沉睡。
马当为什么集中了这么多沉船呢?
马当地处江西境内皖赣鄂三省交界点,位于长江南岸。长江在这里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拐弯,因此江面最窄处不足300米。
在这里,正是在这个江段,1938年初,有39艘民船与大量石块捆在一起被凿沉,构建起一条巨大的阻塞线,就是为了阻挡溯江而上的日军舰队。
在这个临江的马当矶上,2004年夏天,我们找到了马当要塞的主阵地马当炮台。如今这里已是人迹罕至,但是当年这个炮台不仅部署了18门火力巨大的要塞火炮,并且在方圆10公里的周边驻扎着多达2万人的陆军兵力,因此当时中国统帅部许多人都认为马当要塞几乎是不可逾越的。
然而,正是这样一条苦心经营的防线,在武汉会战中却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份收藏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文件是武汉江防总司令谢刚哲将军的马当作战总结。它记载了整个事情的始末。
原来,第16军军长李韫珩这期间办了一个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的培训班,刚好在这天早晨8点举行结业典礼,为此各部队上尉以上的主官在前一天就奉命结伴前往马当镇,致使日军24日凌晨在香口偷袭登陆时守军竟无人指挥。
这就是日军当时偷袭登陆的地点香口。这组照片记录了波田支队登陆时的情景,丝毫没有紧张的气氛。那么日军选择这个时间登陆,纯粹是个巧合吗?还是另有隐情呢?
事实上,整个会战中日军的谍报活动都相当活跃,这张照片讲的就是这个时期日军穿着中国服装侦察地形的情景。关于马当的离奇失守,至今还有许多传说。
1938年6月26日,马当失守了。夺取中国江防要塞马当,日军仅用了3天时间。
这是武汉有名的江汉关。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这一天,江声浩荡,江城撼动。
武汉街头,搭建起六个献金台。周恩来、郭沫若倡议,中国人在这一天举行抗战献金活动。
这一天,一个卖唱的盲人从40里外赶来,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5元钱。600多位人力车夫,献上他们当天的血汗钱。许多流亡学生没有钱捐献,就在献金台附近组织化装表演,所募款项随时放入献金柜……捐献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差不多等于当时武汉的全部人口。
这一天,各界人士纷纷给前线将士写慰问信,来自沦陷区的流亡儿童凄凉地写着:“哥哥呀!要英勇杀敌,赶快赶走鬼子,让小弟弟、小妹妹回家呀!”
这一天,《解放》杂志发出专刊,首篇即是《论持久战》。这本杂志在武汉广为发行,排版工人从铅字库中仔细捡选出一个个铅字,印刷机昼夜运转,《论持久战》一时洛阳纸贵。
这一天,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召开,毛泽东致电武汉,敬献三句真言:“一曰坚持抗战,二曰坚持统一战线,三曰坚持持久战。”
1938年7月的长江流域是一个多雨且闷热难当的季节。中日双方的官兵中到处蔓延着疟疾、赤痢等疾病。
7月26日,又一个江防要塞九江失守了,这一次,日军只用了2天。
美国记者当年从武汉发回国内的一段新闻画面。此时的中国军队已经放弃了据险死守的习惯战术。就在九江失陷之后,中国统帅部进一步明确了迟滞敌军、保存有生力量的作战指导方针。
侯伟功当时是驻守在九江上游田家镇要塞外围阵地的一个机关枪连连长。
到了作战了,白崇禧召集训话。他讲,现在我们改叫持久战,过去没有持久战这个名词。往后这个战略上是持久战,持久战是可以退却的,不是死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