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成就安意如成为“著名80后美女作家”的,当然是古典诗词赏析。 写古典诗词赏析很偶然。最初,她无意中在网上搜元稹的一句诗:“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哀婉动人的诗句,把安意如煽着了。去寻别人的解读,却发现大多是只言片语,写得好的更少,于是,她就动手把自己的理解写了下来。 安意如的世界太小了,然而“寂”和“静”却往往契合了品读古典诗词的心境。并非科班出身的安意如,从《诗经》谈到纳兰容若,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谈到翁美玲。她的考据并不严谨,但这种用80后的视角和温婉从容的态度解读诗情的角度,是安意如独特的风格。 随着“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的走红,新一轮“国学热”走向高潮。安意如的古典诗词赏析,衔接了古典和现代的情感缺口。很快,她在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三本新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成为第一位靠解读古典文学出名的青年作家。著名戏曲评论家解玺彰说,如今愿意做这种普及性工作的人很少,“不光一个安意如,有10个安意如,100个安意如最好,她的作品普及受大众欢迎,我觉得意义就在这儿。” “当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时, 总有船会相遇” 在涉嫌抄袭的风波过去之后,这个一夜成名而“内心火焰正盛”的女孩适时地冷静了下来,更坚强也更成熟了。 她很快拥有了大批拥趸。“大多数是18~24岁的年轻人,女孩子多一些。当然我也遇见过奶奶级的粉丝—有朋友跟我说,把我的书拿回家,奶奶一直霸占着。”因为她的文字,很多人开始疯狂热爱古诗词,热爱纳兰容若。 可是,安意如自己却并不那么热爱纳兰容若。“他自视过高,受的磨难太少,总是为了不能经天纬地而闷闷不乐,却不知道自己并非这样的人才。不就是工作不对口吗?” “我喜欢李白,喜欢苏轼,所以绝对不写他们。如果太喜欢了,我怕自己好的也说好,不好的也看得灿若烟花。” 她并非没有软肋,甚至会比别人更多,但这个外表羸弱爱穿旗袍的温婉女子,内心强硬,更懂得如何用强硬包裹自己的柔软。 你想不到,这个似乎行走都困难的女孩,每天的生活有多么世俗和热闹。中午起床,在家门口的咖啡馆处理公务,然后在这个城市的各个笑语喧哗的角落现身,深夜回到家,这才回到她的写作时间。 夜深人静之时,她扭亮台灯,写下的依然是清丽的文字。2009年,她的新书《观音》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她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生僻冷门的领域,她试图从世俗的故事中寻找被埋没的、更洁净纯真的文化和道德,它们是属于这个民族至为根本的东西。在扉页上她写了这样一句话:“戏写世道人心、人生百态。戏也是音,观音,观世间疾苦,声声入耳,一一在心。” 下笔之前,她也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元杂剧知名的有一百多本,还有不知名的无数本,当中有不少题材重复、内容相似的,我将其过滤了。我磨磨蹭蹭地将元杂剧看了又看,在我确定要写十个剧之后,还分析了它跟京剧的传承,顺便把京剧的相关剧目找出来看,这会儿是名正言顺过足戏瘾。” 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的冷门,在网上想找两本详细阐述元杂剧剧情剧目的书都难,更别提什么观点和借鉴了,《观音》对元杂剧的阐释是故事性的,不涉及观点和文献的引证。 前两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带火了昆曲,2008年岁末的《梅兰芳》又让京剧热再度升温。安意如正在推她的《观音》。她坚持说,这是巧合。“或者说不期而遇,当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时,总有船会相遇。也许,当你不刻意去迎合潮流时,潮流反而会因你而来。作家,最重要的是想好自己该写什么东西,如何写好,坚持努力不让读者失望。其他的,不用想太多。” 不仅仅是千山万水,而我在路上 如果时间允许,安意如会在秋天前把大部分事情处理完,这样,秋天到来时,就可以出外旅行了。她很开心写作这个工作给她带来的附加价值—有足够的时间像自己喜欢的李白一样畅游千山万水。每年,安意如都要在旅行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七八个月,她说自己很不习惯一直待在一个地方。 每次旅行,安意如都是独自一人。这种执著,或许和小时候的经历有着某种关联。从懂事开始,母亲就对她说,我越不放心你,越要让你出去。她知道,父母不想自己变成一只笼中鸟。同时,由于身体的残疾,她自己也对远走高飞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 因为旅行,残疾的她甚至和户外圈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是铁杆朋友,他们愿意带着她徒步探险。“我不找事,态度诚恳,什么样的路程,什么样的艰苦,我都能自然接受。” 其实,她自自然然接受的,不仅是千山万水的旅程。 编者:人说只有经过足够磨练的花朵,才能成长得娇艳欲滴;只有勤劳的鸟儿,才能第一个品尝清晨的那一抹绿,品尝阳光的完美。而她做到了。尽管从小到大,她都背着残疾的“罪名”,为了成长,她也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劳。但是,正是这些风雨,才成就了她的完美! (责任编辑:七月未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