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20世纪俄苏老庄哲学研究点评

2009-05-13 18:1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逸津
中国老庄哲学历来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十月革命后至1935年,在俄罗斯老庄哲学研究中占优势的是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弟子的观点。 1935年以后开始了学术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新道学”的统治,把老庄学说解释成进步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一直延续到1966年。

此后这一观点有所动摇,但中国文化革命期间,中苏交恶使俄罗斯汉学界重新复活了老庄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路线。 1983年,前苏联中国传统文化范畴问题圆桌会议之后,老庄研究中形成“结构主义派”和“古义钩沉学派”两大派,这两派斗争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后的今天。回顾20世纪俄罗斯老庄哲学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以邻为鉴,审视我国的老庄研究并使之走向深入。

中国老庄哲学历来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早在沙皇时代,就有汉学家丹尼尔(西维洛夫, 1798-1871)译《道德经》(1915 年由扎莫塔依洛以《丹尼尔(西维洛夫)档案资料中未公布的 < 道德经 > 译文》为题发表,载《敖德萨图书志学会通报》 1915 年第 4 卷,第 5 ~ 6 册)和德·科尼西教授译《道德经》(载《哲学与心理学问题》杂志 1894 年第 3 册)等译本面世。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对老子学说极为倾心,他从 1884 年开始,亲自从法文本《道德经》(斯·朱利恩译, 1941 年巴黎版)翻译老子的格言,并于 1910 年他去世前几个月,出版了《托尔斯泰选译中国哲人老子名言集》。

苏联时期俄罗斯的老庄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35年,可说是基本不与现实政治牵涉的“纯学术”研究时期。第二阶段大致从1935年到1966年,是学术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新道家”统治时期,老庄学说被解释成唯物主义的和进步的。第三阶段从1966年至1983年,上述多年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出现松动,遭到质疑和挑战,但传统观点仍具强大的影响力。第四阶段从1983年直至苏联解体,出现了不同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是“结构主义派”和“古义钩沉学派”的交锋碰撞。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

在俄苏老庄研究第一阶段中占优势的是В·М·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院士和他的学生Ю·К·舒茨基(1897-?笔者按:舒茨基于1937年肃反扩大化期间被错误地逮捕,后被处死,具体时间俄国文献上说法不同)的观点。阿列克谢耶夫把老庄学说解释为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在他1916年出版的现代俄国新汉学奠基作《中国论诗人的长诗——司空图的〈诗品〉》中,解释中国古代“道”的观念说:“道是本质,是某种静止的自在之物,是园心,超认识与测度的永恒的点,某种唯一正确和真实的东西。……这种‘道'作为最高的实体,是一切思想和一切事物的无为的中心,是诗歌灵感的主宰。”这一观点,有力地影响了他的弟子们后来对道家学说的阐释。

1935年,阿列克谢耶夫的弟子阿波龙·亚历山大洛维奇·彼得罗夫(1907-1949)发表论文《俄国资产阶级汉学中的中国哲学—文献学评论概要》,标志着俄罗斯老庄研究中的新一代——“新道家”的诞生。这一派学者努力把老庄学说解释成进步的和革命的。他们的推理逻辑是:因为儒家是中国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而在中国意识形态中,道家是与儒家对立的。所以如果说儒家是反革命的,那么道家就是革命的;如果反革命利用儒家思想,那么革命者就应该倾向道家学说。所以在1935年的论文里,彼得罗夫就说老子提出了思维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孔夫子则根本回避提出这样的问题。在 1940年写的《中国哲学概论》一文中,他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与道家学说有直接的关系,说孙中山在“研究自己关于民主的学说的时候,使用了老子的观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