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即将发表的新长篇有个怪异的名字《1Q84》,这可能是一部向《1984》致敬的小说,但藤井省三的解读是,这同样是向鲁迅致敬,“‘1’在罗马数字里是‘I’,这个书名可以这样理解,‘我叫阿Q,智商(IQ)84。’”
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
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的符号,如直接把“中国”放到小说名字中的《开往中国的小船》,如《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青春三部曲”里重要配角中国人“杰”和“死在中国的叔叔”等。“村上春树是日本神户人,神户有‘小上海’之称,那里有一批中国华侨,在村上求学期间总有几位华侨同学,这让村上比其他日本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国人。”藤井省三说。
在村上的小说中,他写到了“战死在上海郊区的叔叔”,而在现实生活中,村上春树的父亲就曾应征入伍去中国打仗,“村上春树上月在以色列领取耶路撒冷奖发表演说时也提到了父亲在中国打仗的事情,他在演讲中说,经常看见父亲每日早餐前,在家里的佛坛前长时间虔诚地祈祷。父亲告诉我他是在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祈祷。” 藤井省三认为,这些中国的记忆直接反映到了村上春树的创作中。
自村上第一篇短篇小说《开往中国的小船》以来,他持续书写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小说,“如果省略中国不提,就无法讨论村上文学。”藤井省三说。
“林少华应该骄傲”
昨天的演讲题目“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出自藤井省三2007年出版的村上春树研究同名专著,也就是在这本书里,藤井省三在比较了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之后强调,林少华的翻译是“审美的忠实”,“特别重视‘信、达、雅’中的‘雅’,或许因此稍微疏忽了所谓‘信’的正确度吧。”不过这个评价经过一些媒体的炒作,后来变成藤井省三“恶评”林少华。对此,藤井省三也感到无奈。昨天藤井省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心平气和地表示,“我只是在做大陆、香港和台湾不同译本的比较,浓妆艳抹只是对林少华译本的一个评价,并没有恶意。”确实正如藤井省三本人所言,他在《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百家争鸣的翻译森林》一章中,只是如实地比较了各个版本的特点,并无攻击之意。“林少华的译文是把村上春树的日文完全中国化,而赖明珠则把中文的词汇、语句完全移植到日语中,迎合日语的表达。” 藤井省三说。
对于林少华此次无缘翻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藤井省三表示林少华的反应可能过于敏感了,“林少华应该骄傲,在中国他翻译村上春树作品的地位不会改变。他是世界上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最多的译者。图书市场和读者决定了谁来翻译,出现其他的村上译者对读者也是件好事情。”对于新译者,藤井省三说他已经阅读了部分施小炜的译作,他认为施小炜的翻译在准确度和文学性上都做得不错。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