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民族音乐的创新与融合

2009-07-31 17:10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桃之11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年仅18岁的俞丽拿第一次奏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被称为《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以越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年仅18岁的俞丽拿第一次奏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被称为《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于1958年创作完成,也是华人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1958年小提琴专业二年级的何占豪献演。由何占豪独家供图。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织女》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起源于晋朝,而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后来以越剧这种形式广为人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样也是经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最终经过集体加工后才完成创作。其中的“十里相送”、“化蝶”等不亚于西方经典剧本的戏剧冲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更被誉为东方的《罗蜜欧与朱丽叶》。

由于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响深远,它也在不同的地区,被改编成不同的地方戏种传播,从京剧到昆曲,从豫剧到粤剧,从河南绑子到豫南花鼓,几乎所有的中国民间戏曲,都或全部或部分的取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堪称拥有中国民间拥有戏曲版本最多的一个传说故事,不过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还是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它在1953年被搬上银幕,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戏曲彩色电影。

越剧为中国五大民间戏曲剧种之一,由当地民音歌曲逐步发展而成,因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而流传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沪地区。而日后小提琴协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创作者之一的何占豪,就出生在与越剧起源地嵊县接壤的诸暨。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于诸暨何佳山村,因为越剧迷奶奶的影响,自小就对许多传统越剧曲目耳熟能详。而天生对音乐的热爱,也让他随后考入了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并于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

五四前后的中国,群星璀璨,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大师级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新文化的理论和治学方向,都奠定了一个相当扎实的基础,直至今日依然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新一代的学者。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大师扎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大师都具有一个相当扎实的国学基础,无论是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还是徐悲鸿。而让他们的学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从而达到一种学问新境界的,则是他们在求学期间所接触的西学。正式西方的语言、西方的思维模式和西方的治学体系,让这些学者在比较中得以融会贯通,从而将国学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何占豪接受“中国制造”专访。

何占豪就可以看成是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神,在音乐圈的一种反应。而正是因为从小接触的大量民间音乐作为最基本的音乐积淀,再到后来通过系统化的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学习,自然而然的就给了何占豪将东西方音乐融会贯通的可能。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