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防大学防务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所有在校的外国学员均自愿观看了此次演出,由于座位有限,有些学员一直站着观看。这充分说明,不同种类的经典艺术是相通的。京剧是万能的翻译,一个脸谱、一个道具、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你甚至可以不知道台上的演员在唱什么,但是它所传达的中国文化,表现出的民族特色,让世界各国朋友一目了然,京剧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是中国文化沉淀之所在,但现在却已逐渐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委员认为,作为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的艺术,只有吸引广大青少年的热情关注与学习,才是京剧所归。他说,学校开设京剧课程,对于年轻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国粹,振兴京剧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件大好事。
梅葆玖说,比京剧进校园更重要的是传统民族文化戏曲的熏陶和普及。京剧中所蕴涵的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精彩典故,以及辨是非善恶、道人情事理的大道理,对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真善美是至关重要的。“京剧是有脉有源的艺术,不单在国内,世界各国人民都喜欢它。”梅葆玖说。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委员认为,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京剧进校园不是要培养票友、演员,而是要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一位在海外的华人告诉我,京剧的音乐旋律是世界华人的“同一首歌”,听着这首歌,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以找到同胞的门。
京剧应在传承基础上创新
京剧表演艺术与西方戏剧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象征性、虚拟性
日前,由全国政协京昆室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2009首都高校戏曲论坛”。一位票友说,他前段时间看一出新排的京剧,台上满是布景。为了表现桃花,把满舞台布置的都是桃树。结果演员一摆身段,水袖就挂到树枝上去了。对此,专家认为,在京剧里,一条马鞭代表马,两张椅子叠起来表示山。如果抛弃了这种以虚代实的手法,要表现千军万马的部队,难道真要拉一支军队到舞台上?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委员对京剧过多借用西方歌剧、话剧的理念深表忧虑。“京剧表演艺术与西方戏剧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象征性、虚拟性。如开门、推窗、上楼等只用一些象征性的手势或身段就能表现出来。这种以虚代实的表演方式追求的是一种神似,在某种意义上比用实物实景更能收到逼真感人的艺术效果。这种表演方式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种独特贡献。”
“京剧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目前继承的工作还没做好。现在一些名家会唱的戏也就三四十出,与过去的名角儿还有很大距离。目前的关键是要做好继承工作,要明白不能变的是什么,能变的是什么。绝不能用西方戏剧理念代替京剧表演方式。”仲呈祥说。
吴江委员认为,近些年新创作的帝王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多。据我所知,这些戏的效果并不理想。我觉得还是应该多创作一些反映平民生活的戏。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