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屋门的左上角写着“二盛号胡同2号”,这就是王家大院原来的大门所在——按照习惯的说法,人们称王家大院为“王家祠堂”。
原王家大院的家祠
近日,作为意式风情区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河北区博爱道的孟氏家庙迎来了修复工程。这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曾是谦祥益绸缎庄经营者祭祖的场所。
那么,除了孟氏家庙外,天津还有没有其他的宗祠或家祠?家祠都有什么功能?这种场所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来说象征着什么呢?今天的“天津卫”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祠堂
一个家族的“发祥地”
宗祠,即家庙,是旧时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有人说它其实象征了社会等级的区分,因为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而庶人也就是普通百姓是不允许建庙祭祖的。
这种情况直到明代才有了改变,根据《明会典》的记载:“庶民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祭灶,余皆禁止。”里社最初是供奉土地神的处所,后来也作为乡里的代称;乡厉则是旧时乡里没有人祭祀的“魂”,也就是说《明会典》里明确规定了民间祭祀的范围是什么,也使得民间有了专门祭祀之处。
据学者考证,在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放宽了对民间祭祀的规定。这道诏令允许臣民祭祀始祖,客观上促成了嘉靖、万历年间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现象。而到了清代,祠堂更是大量出现。清代的皇帝甚至为家庙的出现做了很多工作,雍正就在他的《圣谕广训》中将立家庙、置义田、修家谱、设私塾作为家族中的四件大事。
中国人习惯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族中的秩序往往特别具有约束力,学者们认为,过去的家训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往往在祠堂这个处所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户人家家祠多
在天津博物馆的三楼,你能见到一件展品,那是一个棕红色的大型木雕,一个院落中有一间高大的房屋,院门上写着四个大字“冯氏家祠”。这是原南开大学教授冯文潜捐献的,也使得天津人能从中窥见早年家祠的大致样貌。
除家祠外,国人对其还有多种称呼,诸如家庙、宗祠等等。专家罗澍伟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宗祠是更规范的称呼,家庙则带有一些口头语的成分,而且有一种说法是,南方人称之为家祠,北方人则习惯说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