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天津大户人家家祠多 家祠家族的“发祥地”(2)

2009-08-20 10:3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佚名
罗澍伟说,过去在北方的大宅门中,有两“堂”是必然存在的,一是佛堂,另一个就是祠堂,家祠一般是作为住宅的附属建筑存在,很少有家族在宅院外单

罗澍伟说,过去在北方的大宅门中,有两“堂”是必然存在的,一是佛堂,另一个就是祠堂,家祠一般是作为住宅的附属建筑存在,很少有家族在宅院外单独修建祠堂的,这一点和南方颇不相同。由于南方多是一个村落就为一个家族,所以会设立独立的宗祠作为宗族的公共场所。不过当年天津也有例外,如素有“李善人”之称的李春城家,就在住宅外另建有家祠,也就是后来“居士林”的前身。

就功能而言,南方的宗祠较北方多,除了举行一般的祭祀等仪式之外,还会在宗祠中聚会议事,甚至处治违犯宗法的族人。罗澍伟说,相对而言,南方的宗祠体现了更强的宗族观念,这是由于魏晋之后,中原文化南迁,许多原居于北方的人将传统观念带到了江南等地,使之在当地得以保留、发展。而反观北方,由于各个民族的不断融合,形成了日益多元的文化形态,所以固有的宗族观念在日积月累的影响下,变得相对淡薄起来,因而对于家祠的重视程度不如南方。

罗澍伟告诉记者,家祠中会供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或者祖先的生日到来,要张挂祖先的画像——不一定非要挂在家祠中,也有可能是在主人的居室客厅之中——由子孙顶礼膜拜。过去画一幅画像花费不菲,所以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此举,并且有能力专设家祠进行供奉。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也就是在家中摆设离自己较近的祖先牌位而已。

对于家祭的仪式,罗澍伟表示,一般是在除夕这种合家团聚的场合下进行,多数家族会挂出祖先的影像,而后家族中人按照辈分对其行叩首礼。

罗澍伟表示,家祠实质上是从思想上维系着家族系统。而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它的基本元素就是家族。在这个元素中,人们会按照“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对社会的稳定性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无须国家动用太多的国家机器进行维护。

等待保护的王家祠堂

午后,芥园道旁的一条胡同。

胡同进深约六七十米,两旁房屋之间的距离挨得很近,有三轮车经过时,行人要闪到一边才能让它过去,屋墙上的砖大多是青色的,泛着古朴的感觉。沿着胡同走上几十步,向右一拐,几棵歪脖树将一些平房笼罩在自己茂盛的枝叶下,似乎已将伏天的燥热屏退,只留下几分幽静。

一间屋门的左上角写着“二盛号胡同2号”,这就是王家大院原来的大门所在——按照习惯的说法,人们称王家大院为“王家祠堂”。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