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天津大户人家家祠多 家祠家族的“发祥地”(3)

2009-08-20 10:3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佚名
在离二盛号胡同不远的丁字胡同,记者见到了王昌煊,近六十岁的他就是王家的后人,他至今所住的房屋,是王家大院的一部分,四米多高的房间让人略感

在离二盛号胡同不远的丁字胡同,记者见到了王昌煊,近六十岁的他就是王家的后人,他至今所住的房屋,是王家大院的一部分,四米多高的房间让人略感惊讶,对于今日习惯住在高层中的人们来说,这种空间感很难想象。

从祖上到王昌煊这一代,王家在天津生活了六百多年。王昌煊说,王家的祖籍是浙江余姚,远祖是晋代的王羲之,而被王昌煊他们称为“老祖宗”的王与准,则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五世祖。明初燕王扫北时,王家先祖到天津落户,因为随军有功得燕王赐地五十亩,从此在津门繁衍开来。

完整的王家大院是七进四合套院。王昌煊自己画了一幅平面图,从图中能看到大院的整体格局。这个大院约有九十多个房间。王昌煊带着记者在胡同和院落之间穿梭,对着图指出当年的书房、侧门、通道所在。虽然有多年来修补、改建的痕迹,但仍能看出这些房屋的主体多是老式的青砖搭建,一些房屋的屋檐上仍能见到明、清或民国年间的砖饰,有的房屋则保留着旧式的门柱、六角窗,有的老屋的目测高度甚至在六七米左右,在今日的城市内已经极为少见。虽然今日整个大院被分隔为多个民居,然而当年的气势仍可以想见。

在整个大院的西北角,就是祠堂所在了。

王昌煊说,当年祠堂后殿东西两个走廊的墙上,嵌有四块石碑。其中两块是清代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所写。后来在1958年房产交公、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这些石碑就分别被埋在了地下。据王家后人回忆,这些石碑记载着王家祠堂始建于明朝初年,并且记录了王家先辈的历史和周围地区的历史文化。

去年的3月8日,王家祠堂的一个住户装修时,在家中的旧墙壁上起出了另一块石碑,恰好当时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正在铃铛阁一带走访,遇到了王昌煊,他们一同辨认之后,确认这个道光年间的、名为《旌表节孝外祖母王母焦太安人碑记》的石碑就是王家祠堂先人所立。而其他的石碑,至今仍埋在地下。

王昌煊说,祠堂中不仅有刘春霖的手迹,原来的后墙上更是刻有光绪帝师翁同和所写的“进德修业”四个大字,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但让他遗憾不已的是,十几年前拓宽芥园道时,位于道旁的这面后墙被拆,这几个字只由当时红桥区城建规划科的人拍了照片而已,而就是这几张照片,他也至今未能见到。

多年前,祠堂部分已被改为普通住宅,不过王昌煊带记者到现场去看时,仍能见到伫立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门柱以及顶上的屋檐。王昌煊说,早年他曾在屋内见过祖先的影像和灵书,也略知原来曾供奉过什么,但没有见过祠堂的祭祀仪式。他说,听老辈人讲,由于王家是大户,对家祭也十分讲究,每年在春秋举行两次,要从文庙请来相关的主持者,仪式的规格不低。王昌煊的姐姐王昌申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每年在除夕时还要到祠堂叩头辞岁,那时候要张挂祖先的影像。

王家大院就在铃铛阁中学旁边,如今铃铛阁一带正在拆迁,也让王昌煊和姐姐有点着急。一直以来两人在为祠堂奔走,希望能保护住这处建筑遗产。去年挖出的那块石碑所记载的时间,已经证明王家祠堂是不晚于1843年的清代中晚期古建筑。王昌煊和姐姐觉得,这说明祠堂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保护价值,希望有关部门能依法确定其被保护身份。“我们期待尽快在不损害王家祠堂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出土另外四块石碑,请专家鉴定。”王昌申说。

在家中,王昌煊给记者看了一些老照片,其中有几张当年的王氏族人在祠堂中的旧照。其中一张给记者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那是一位成年人居中而坐,一副憨厚朴实的面容,几个孩子依偎在他的身旁。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仍能感觉到一个家族的生活气息,祠堂这个维系家族纽带的重要场所,将“家”的概念浓缩,并显现得一览无余。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