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向学院化和大众化两个方向并进(2)
2010-09-13 09:15
专家指出,如果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眼光,不能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就可能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湮没无闻,一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
专家指出,如果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眼光,不能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就可能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湮没无闻,一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保护;即便是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也可能得不到充分认识和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卫民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使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公民正确认识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视域,最终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行为。
大众化:全民普及“非遗”理念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部分依靠口头传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逐渐流失,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保护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6月12日,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确定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继“白纸坊杯”北京民间腰鼓邀请赛和“广内杯”全国空竹邀请赛大获成功之后,6月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现场异常火爆:河北威县粗布织造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黑龙江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展演,都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全国农业展览馆馆长、中国农民艺术节办公室主任唐珂表示,民间文化活动的繁荣和农业“非遗”展演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本身属于民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非物质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敏中认为:“对于那些具有杰出代表意义,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民间都要自觉加大保护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切实保护。要真正有效地保护‘非遗’,不但在于使其保存和传承下来,而且更在于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对外交流,使其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把传统技艺与学历结合
今年2月1日,雕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在京收宋本蓉为徒。宋本蓉已师从文乾刚大师研习雕漆技艺两年,毕业以后仍在文乾刚雕漆工作室从事工艺美术文化保护的相关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研究。文乾刚对宋本蓉寄予很高期望:“我们现在需要高学历人才,把传统的‘技艺’与‘学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传统的雕漆才会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青非常支持学生拜师学艺,他说,“非遗”保护工作者必须向手工技艺传承人虚心学习,学术界和工艺美术界应当共同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于“非遗”具体项目的全面研究还很少,而“非遗”保护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才能真正体现保护的意义。宋本蓉表示:“单个项目的完整整理与研究尤为迫切,因此从个案切入对于‘非遗’保护方式的探索十分有益,这也是我探究雕漆技艺的原因。”
宋本蓉认为“非遗”保护工作“大众化”和“学院化”应当相互协调:“首先保证文化的基本群众基础,进一步探求和研究是为了让其向专业化发展,二者并不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多,民间普及较强的项目,如剪纸、空竹,可通过全民普及手段动态传承;而有些属于较高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皇宫中的工艺美术品,显然专业化研究对其更加必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保护对策,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