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示美食
潮汕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活动,洋洋洒洒,场面热烈,活动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潮州旧志在记述游神赛会时称:“乡民敛金祭神,群饮于庙,分胙而归。”据本人拙作《潮俗丛谈》一书初步统计,潮汕岁时节日专门制作的祭品有:寿桃、桃粿、芋丝酥、荷兰薯粿、蕃薯丝酥、花生面酥、红萝卜丝酥、汤圆、甜粿、粽球、咸水粽、酵粿、碗酵粿、甜面包、肉包、“梭罗包”、“桥排粿”、粟穗粿、“五身人仔”、“尖担”、“五粿五宴”、“豆目塔”、“篓粿”、“三角楼粿”、“石榴粿”、月饼、腐乳饼、油粿、酥饺、糕仔、“狗粪团”、豆枋、菜粿、豆目粿、糯米糍、乒乓粿、鼠曲粿、萝卜糕、香腐、腐枝、面条、粿仔等。揭阳县棉城镇湖东村正月十一日有游妈娘、“摆雅粿”的习俗。这时,乡里游神,各家各户做各种各样的粿品,有红的,有白的,并在粿的表面上加工各种饰品、图案,作为祭拜供品。在过去一年中有生男孩、娶媳妇的人家,俗称“福首”,必需掏多点钱,为乡里的游神多做点贡献,“雅粿”也自然会更出众。潮汕有一句俗话,把那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叫做“做雅粿”,指的就是在“摆雅粿”过程中,只重视做粿的表面装饰,而忽视做粿馅的文章。
游神结束后,乡里摆全馔席,做各式美食,供众乡民享用,还要分点祭品让乡民带回去,以“纳福”,剩下部分则公开招标、拍卖,叫“标神福”。据说,能标得者算是幸运,拍卖得来的钱可以作为拜老爷的费用,或做公益事业。
潮汕拜神供品实际上涉及的不止是小食,还有其他很多种食品,以至整桌筵席。潮汕民间的拜神供品美食,是人们在长期祭拜神明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式样达几十种之多。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供品美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有的经过名师研制,已演变、制作成为多种潮汕名美食,由敬神供品变为供人享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潮汕美食文化。由此可见,现有的潮汕美食,与潮汕民间傩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示民间艺术
俗语说:“输人不能输阵”,以乡村、群体出现的活动,谁愿意落后呢?在岁时节日、游神赛会中,人民群众为营造节日氛围,增添欢乐气氛,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拿出拿手把戏,展示绝活。有的乡村,还将家藏的玉石、字画、古董、盆景、手工艺品摆出来,供人欣赏,俗称“摆古董”、“摆景”。四乡六里的人都会来看热闹,带来他们的心爱之物进行展示、交流。所以,旧时潮汕民间过节或游神,又是一个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文化竞赛盛会。换句话说,潮汕的民间工艺美术,不少与潮汕民间的岁时节日、游神赛会相关联。
古字画。在游神赛会时,各姓氏祠堂的主持者,会把神坛布置的很有文化味,深藏不露的古字画作品会在这时露脸。正月十七至十九日“澄海冠陇敬娘妈、关爷赛大猪传统盛会”,值年的姓氏也会把各祠堂珍藏的古字画展示出来,如光绪二年卢恒泰《冠山环翠图》等古画和光绪元年卢邦栋《关夫子觉世真经》等书法作品。他们在欢庆物质丰收的同时,也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