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老子摄生之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一)

2009-04-12 17: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老子摄生之道的宗旨和目标,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老子要求“善摄生者”(善于摄养生命的人),要善啬,做一个好的农民,不但善于播种耕耘,更要善于敛藏俭用。

老子摄生之道的宗旨和目标,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老子要求“善摄生者”(善于摄养生命的人),要善啬,做一个好的农民,不但善于播种耕耘,更要善于敛藏俭用。“啬”字是摄生之宝,是处世之宝,是对待宇宙自然(天)之宝。只要善啬,一切道德为心,唯道是从,唯施是畏,重于积德,就能无所不克,就会有无穷的妙用,而不可限量,可以保有国家,长治久安,成功遂事,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形神俱妙,与天合一,没身不殆,成为宇宙中内真外圣的真正的人,充分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怎样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呢?

第一,“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辅其自然,大顺自然。老子要求我们一切按宇宙、社会、人生中客观自在、独立不改的自然规律(老子称之为“常”)办事,在严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作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的人的主体作用,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私心妄为。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然后,以人之道配合天之道,“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六十八章)这是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啊!于是“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大顺自然,达到了遂心所欲不逾道,即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大道真善美境界,成就自我为一个真正的人——德智体美兼备的充分体现人的潜能的真人、圣人。

第二,“知常曰明”

(十六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老子要求我们切实把握大道规律,以之指导人生,道化人生。他对“明”的要求,是十分严格,而且全面,同时,又很高超。总的是“知常曰明”,(十六章)要“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要“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要“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而以“自见者,不明”(二十四章)为戒,要“袭明”(二十七章)而不失,要把握“微明”,(三十六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五十二章)于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明白宇宙、历史、社会、人类、人生之常——根本规律和本质,明白“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明白“为谁辛苦,为谁忙”?明白“我的现状与未来”?尤其是明白人生观、世界观与宇宙观是其关键。正是古今中外,大小精粗,表里内外,天人万物,凡是有触于我的,无所不明,从而避免“不知常,妄作,凶”的厄运。

由此可见,老子是极其强调客观规律——天道与人道的。他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从事学习摄生之道,要以每天学习所提高的大道理性认识来指导自己每天所实践的一切,损去不合于道的私妄昧,“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老子强调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十八章)亦即知其阳,守其阴。老子的“知”(包含智慧),不仅是理性上的认识,而且是感性上的接受,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它的含意是认识和把握,是知行合一的“知”,是大道境界的“知”。当然,知与行、理论与实践是会有所偏离,而难于完全合一的,到了完全溶化为浑然一体了,是对大道的真知,古人称它为“与道合真”。

第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十四章)这是老子的历史辨证法,突出强调道的历史继承性。它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我国传统所以贵重史官、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所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古代大道的原始,这是叫做大道的传统。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老子说:“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老子认为,善于为道的人,善于摄生的人,是我们的“师”,而不善于为道、不善于摄生的人,是我们的“资”,这是师资的最早来源。这个师资,还应当包含自我人生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痛苦教训,更加深切可贵。人生于世,怎样按照自身生命内在规律性的要求,从自己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做到“我命由天亦由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完成人生弘扬大道的历史使命,从私我、个我中超脱出来,完成一生一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升华人生,成为宇宙我,臻于真善美的道德人格崇高境界,似庄子所说的“薪尽火传”,老子所要求的修真成圣——平民化的圣人境界呢?它的关键所在,它的要妙所在,就是贵师爱资。对于一切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以之为“师”,虚心学习,坚决实践;对于一切反面的失败的教训,以之为“资”,诚心对照,严格避免。于是,一师一资,皆为我所用,一正一反,皆促我成熟,便可以稳步地行于人生千里之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这种师资要妙的总结与汲取,它正是在“执古之道”的指导下进行的,以之来统御现今的万有的。

老子要求“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人生于世,既须善于知人,尤其须善于自知,一智一明,我皆俱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我乃立于不败之地,如鼓山上的青松,根深柢固,与嵯岈岩壁盘根错节,任它十二级台风也吹不倒,永远挺拔,永远青翠,生机盎然。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