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八章)最完善的品德,好像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几乎合同于大道。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七十八章)因此,圣人的话说:“承受全邦的垢恶,这是叫做社稷的君主;承受全邦的不祥,这是叫做天下的君王。”
“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正因为它不争,因此,没有怨尤。“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这是叫做不争的品德。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宇宙自然的大道,不竞争而善于取胜。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圣人修身治世的大道,施为大众而不争夺。
人生处世,要向水学习,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仅利益万物,而且是善于利益,即讲求奉献精神,同时,要有高效益,而且贯穿“不争”的精神,发扬“不争之德”,甘愿处恶、受垢、受不祥,也就是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个我的是非利害、荣辱毁誉,根本不入于心中,毫无计较之心,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决不贪天之功、贪人之功为己功,决不恃功邀赏,恃功傲人,而视有若无,立足于零,永远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修之于天下”为己任。“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二十三章)是为种道得道,种失得失。“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啊!
第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着眼纯素,抱持真朴,减少私心,寡淡欲望,这是人生处世的基点。否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罪孽没有更大于放纵贪欲,祸患没有更大于不知足,灾咎没有更惨毒于贪心欲得。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名声与身体,那个更亲爱?身体与财货,那个更众多?得到与亡失,那个更为病患?过分的贪爱,必定大大地耗费;过多的积藏,必定更快地亡失。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九章)保持着而使它盈满,不如让它自行停止;锤击着而使它锐利,不可能长久地保存啊!黄金美玉贮满室内,没有办法能够守护它啊!富贵而且骄气凌人,自己给自己遗留下灾咎。
功名利禄如何正确对待?这是双刃剑!既利生,亦杀生,处之不当,为祸尤为惨烈!“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所以圣人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极端,把握中和的“度”,不失其正,不离其中,不损其和,正是高度大道理性自觉的体现。
“知止所以不殆。”(三十二章)知止,所以不会危殆。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殆;可以长生久视。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因此,知足的满足,永远满足啊!知足常乐,知足常富,不要当物质的富翁、精神的贫困户!
老子劝戒人们,“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要“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天下啊!是神圣的大器呀!不是可以妄为的呀!妄为的人必定失败;妄执的人必定失掉。我们的身心,亦是“神器”,不可妄为、妄执,不可好径入邪,必须“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必须“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自可尽其天年版,是为“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
只要做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便可以进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不再萌生欲念,而趋于宁静,天下便将自然走上正道,便可以“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躁动战胜寒冷,宁静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正道。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