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老子摄生之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一)(2)

2009-04-12 17: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第四,“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宇宙万物都是如此而化生而发展的。它既是万物生命的本质规定,也是万物的最佳存在形态。阴阳有偏便

第四,“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宇宙万物都是如此而化生而发展的。它既是万物生命的本质规定,也是万物的最佳存在形态。阴阳有偏便是病,阴阳离决命乃绝。和气生万物,和气可致祥。和气,是负阴抱阳、相冲相荡、相互渗透、相互和谐的结果。这是生命的根本规律,一是负阴抱阳律,二是冲气为和律。

当今社会,阴虚阳亢;当今世人,也多如是。阴虚者,占绝大多数;阳虚者,百不及一。因此,要和,便要以偏救偏,缺什么,补什么,就是要养阴以济阳。

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

五色缤纷使人盲目,五音烦躁使人耳聋,五味腻浊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的货物使人行动妨害。

五色,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五味,是辛酸甜苦咸五种味道。

老子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与摄生修道的辨证关系。

一个人要“和”,才能充满生机,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富有内在的生命活力。这个和,首先是自身生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偏不失。冲气,即阴阳交通,你来我往,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相互和谐,相互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和谐状态。这是和之于己,和之于内,同时,和之于外,和之于人,进而和之于天,以外养内,内外兼养,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自然可以健康长寿,完成人生的历史使命,做一个真正的人了。

这是老子所揭示的“气化论”、“阴阳论”、“五行论”、“和谐论”。

它是对流行于殷周之际的“气化”、“阴阳”和“五行”思想的继承与升华;

它是战国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理论源泉。

它是我国传统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中心环节,即道——阴阳——冲气——万物,是逆顺双向运化,“有无之相生”(二章)的。

它揭示了人生于世内外协和的重要性。如果盲目地沉迷于外在的环境因素,追逐于声色犬马,追求于难得之货,便会影响到内在的心灵境界,扰乱了心机,从而影响到气机,以至于生机,气机一乱,导致出现病机,于是百病丛生,其关系是心机——气机——病机——生机。对于人类的心性科学、心灵科学、心身医学及广义的中国传统医学,即宇宙自然——社会环境——心理——病理——生理综合模式的大道医学,既是它们的源头所在,又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第五,“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十三章)老子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十三章)我所以有莫大的祸患啊!正因为我有自身啊!天下之人,那个没有自身呢?我的自身,来之于宇宙自然,它的生长化灭,有它客观自在的自然规律。常人往往过于重视自身,譬如生生之厚,反而动皆之死地,现在的高级营养品,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西方生活方式,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装修,高等娱乐场所等等,个人的享乐主义、两人世界,安于小家子天伦之乐,而不顾国家民族的大义,过分地看重摄生,厚之又厚,结果适得其反,一举一动,不过是奔趋死地罢了,于是酿成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即使儿童、青少年也深受其害,如肥胖症、激素综合症、甚至肾病,连高血压、糖尿病之类也“年轻化”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身,贪图名利权位财色,因而,宠辱皆惊,时无宁日,夜难安眠,神经衰弱,甚至精神失常等等。因此,老子提倡“无身”之教,到了我没有自身,我还有什么祸患!这是以其无身而成其身,复归于大道,将生命复归于自然,视若“无身”,自然而已,反而得以“修之于身”,成全生命,成就人生的价值。这是老子摄生辨证法的精妙与高超之处。

“无身”,不是真正的不要生命,或将生命忘掉了。它是不以身为私有,念念不忘于我身,又不以身为身,从而唯道是从,处之自然而已。“无身”,是真正的贵重自身。唯其无身,乃成其身。“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七十五章)唯有不以有为摄生呀!是胜过于贵重摄生啊!

“而人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五十章)然而,人们以生益生,一举一动都走向死地,也十分有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们以生益生、奉养太厚啊!由是可见,盲目益生,反而招凶!但是,生非不可益,唯须以道善摄其生,是为“善摄生者”,(五十章)是为“益生曰祥”。(五十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将万物视为刍狗;圣人是没有仁爱的,将百姓视为刍狗。善于摄生的人,也要将自身视为刍狗,无所用感情作用于其间,辅其自然,处之泰然而已。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七章)天长地久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够既长且久啊!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因此能够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七章)

“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四十八章)将要取治天下啊!常常由于无事;到了它有事啊!又不足用以取治天下呀!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