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五十五章)修德摄生,复归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是以可以“我命由天亦由我”,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可以充分地调动自身内在的一切潜力,最大地延年益寿,充分地发挥生命活力,永葆青春,形神俱妙,虽然年老了,还像赤子一般。这是长期修炼含德之厚的自然结果,也是必然的归趋。
德者,一是为学日益、知常曰明的德;一是为道日损、涤除玄鉴的德;一是抟气致柔、心使气曰强的德;一是肩挑使命、弘扬大道的德,这是上德,是根本的玄德。只有使命第一了,全身心投入弘扬大道,尽心尽力去干了,才可以改变命运,积德增寿,修道养寿。否则不足以改变命运,不是大道大德,只有小补,终无大益;而且独善其身便是私,有心为善便是恶。它的历程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到了此际,方是“含德之厚”之时。因此,老子“五修论”,是“修之于身”与“修之于天下”的有机地辨证统一的,而以“修之于身”贯彻于全过程,为其始基,为其根本,以“修之于天下”,为其究竟,为其终极关怀。
第十一,“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
(四十章)反,一、通返,复归,物极必反;二、相反,相反适相成。反者,阴阳两者各向相对立的一面转化,互相渗透,互相交合,达到高度的和谐平衡。道的运动规律,体现为“反”,姑且称它为“反复运动律”。
柔弱是道的作用的显现。“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
老子所说的“柔”、“柔弱”,不是软弱,而是百炼金钢化为绕指柔之柔,虽然柔弱,却是能战胜至坚的柔弱,姑且称之为“柔弱作用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姑且称之为“无有相生律”。世人明于用有,而昧于用无。老子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如器皿、房室、车毂,有它的物质结构以为利,然而,它的作用,却在于“无”,在于空间。
善于摄生的人,必须切实地把握此三大规律,明于知反、知柔、知无,而善于用反,用柔、用无,才可以真正地“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辅其自然,从而大顺自然,达到以人配天、天人合一,善于以道摄生,成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上古有真人,其知道者”,就是认识、把握、履践大道的真人。(参阅拙著《老子传真》四十章解说)
第十二,识祸福倚伏之理,谋之于其未兆。
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事物,无往不复,有正面,必有反面,没有无矛盾的世界,其中祸福相倚伏尤其是必然之势。但是,正如老子指出的:“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谁知道它们的极限?它们没有准正啊!正常复又转化为奇异,善良复又转化为妖孽。人们的迷误啊!它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呀!
老子教导我们,要从长期以来的迷误中走出来,切实把握此祸福倚伏律,认识正奇相生、善妖相化、祸福倚伏之机,避免“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知常达变,察在机先,“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防微杜渐,及时察觉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居高须畏危,居安须虑险,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执守无形的大象,行往于天下;前往而不会受害,安宁,平和,通泰。这样,便可以道善摄其生,而“无死地”,没身不殆,终其一生,没有危险凶殆啊
第十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二十六章)摄生处世,以重为根,“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二十六章)正是,“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同时,以静为君,谨防躁动,凡事不可急切,处之从容,游刃有余,务必留有充分的余地,尤其是摄生的妙诀,端在一静中,虚极静笃,可以归根复命,乃是宇宙万物自然之道。因此,“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缘何自扰之?由于心君不能泰定,神主失明,“躁则失君”,(二十六章)当局者迷啊!何况匆遽决策必误大事。老子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的古训来告诫后人,要求我们务必“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七十二章)心中永持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于是能勇,能广,能成器长。无论修身摄生、待人处世,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不要锋芒毕露,不可纠纷不休,要和光同尘,但是和而不混,同而不染,于是“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无论亲疏贵贱利害,俱不入于胸次,俱无动于衷,何来外魔的干扰与伤害呢!我皆超而脱之,超而越之,超然于物外。我但独立而不改,心合于道,慈心化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