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高尚啊!不知道自己所应知道的,患病啊!因此,圣人之所以不病啊!由于他将病当病来看待,所以才不生病。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尤其是自我的心灵世界、思维方式与情感性格的特点,其中的变化与规律,要时时反思与把握。
一般人对于自身的疾病,大体是三种状况,一是处于盲目无知,甚至盲目乐观的状态,陶醉于眼前的过得去,或汲汲于工作、劳动与学习,忙得不可开交,夜以继日;或应付于人际交往,宴请频繁,乐此不疲;或单身贵族、俩人世界,优哉!悠哉!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等等。但是,他们对于自我身心的状况与已然潜在其中的疾病却全然处于盲区,可谓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啊!一是已知有病,且时时受困于病,感到疲乏无力,自认为生死由天,付之自然,得过且过;或者,认为人到老年版,不病才怪呢!一是与之相反,时时以病为病,甚至无病疑病,惊慌失措,求医寻药,以身试医,以身试药,结果适得其反,连带引发不少“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来,辗转于病,痛苦不堪。
唯一正确的态度是,善于认识自己,善于把握疾病,而且又善于知医择药,不但能够自己诊治,尤其善于总结经验,化被动为主动,从治已病进而转为治未病,更从治病上升为修炼身心,形神俱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做到我命由天亦由我,以道善摄其身,且及人之身,方是善之善啊!这就是老子五千言的要旨所在。因此,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五十四章)一方面切切实实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且推之及家、邦、天下;一方面时时以“同类观照律”,以修道之身、家观照未修道之身、家,从而及时地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面来促进自我更有成效地以道修炼身、家。这是老子的“实践知然律”。
老子说:“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即根据人们的不同实践事实所产生的不同历史结果,溯果求因,而后认识种种偶然现象之后的“所以然”——“天下之然”,即必然规律的。老子摄生大道贵重实践,贵重以实践来检验大道真理,尤其贵重从切身的修道实践中,总结出抽象的普遍规律来,以之指导今后的实践。因此,道重身体力行,德贵实践体验,要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勤于探索,切实把握大道理性思维,反对走向盲目性与迷信,胜利完成人生大道千里之行。否则一迷害终生,再回头已百年身了,悔之无及啊!
第十五,“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九章)人生不应有终身制,这是“不争之德”。善于摄生的人,应效法圣人“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于世间,于社会如此;于家庭,于子女,亦应如此。不但要“身退”“不争”,而且要“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以之正确处理代沟,以之消除失落感;同时,强调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人老心不老,永葆心理年龄的年青,以“人生七十方少年”来深自期许,而为学不已,弘道不止,让生命充分发挥光芒!
从事老子摄生之道,切实实践了以上十五个方面,是与人生相始终的历程,不但可以我命由天亦由我,获得健康长寿,而且把握命运,复归大道,升华人生,臻于大道真善美境界,成为内真外圣的真人——真正的人。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于老子已是强名、强字、强为之容了,我们自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身体力行,以全身心来证验之,探索之,发扬之,体证老子以人配天、天人合一的人生真善美境界,成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真正的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而为中华的振兴、人类的和谐幸福,为宇宙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分热和光。
我们学习、实践老子摄生之道,自然要以老子为榜样,走老子所承继、所开拓的康庄大道——中华上古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予以继承与发扬,使之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宇宙。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